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新闻 >

怎样应对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变化?

发布时间:2021-03-23 15:23来源: 未知

3月23日是第61个世界气象日。强沙尘暴、寒潮及气温异常偏高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为何频发?怎样应对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和你我有什么关系?……针对应对气候变化热点问题,蓝蓝天工作室专访了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

上图:极地动物模型和塑料垃圾布景在克罗地亚海滨城市展出,旨在提醒人们关注全球变暖等问题。(新华社发/赫尔沃耶·耶拉维奇摄)

一问:全球变暖还在持续吗?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碳排放有所下降,但气候变暖的脚步并未停止,气候紧急状态仍在持续。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报告,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约为14.9℃,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水平高出了约1.2℃。2011—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10年。最暖的6年都在2015年及其后的几年,其中2016年、2019年和2020年位列前三。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显示,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宋连春介绍,2020年以来,全球洪涝、干旱、台风、高温热浪、寒潮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2020年1月澳大利亚东部出现百年一遇大暴雨,1—2月泰国遭遇4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6月西伯利亚东北部观测到38℃的高温天气,打破了北极圈最高气温记录。2021年2月,极寒天气重创美国德克萨斯州,致使数百万个家庭断电。国家气候中心监测结果表明,2020年我国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第8高,降水量为历史第4多,呈现暴雨日数多、极端性强、汛期降水集中的特点,全国超过75%的县(市)出现暴雨天气,平均暴雨日数比常年偏多24%。

国内外这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提醒和催促我们:一方面,要努力适应气候变化,减轻其现实威胁;另一方面,要加速实现碳中和,减缓未来气候变化。”宋连春说。

二问:什么是碳中和,这一目标提出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和气候雄心峰会上,我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的新举措,展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和决心。

宋连春说:“碳中和也称为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是指将人类因生产生活产生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人为的控制手段相抵消,如增加海洋和陆地碳汇、推广碳捕获与储存技术等。

“碳中和目标是在科学上经过长期研究和论证后提出的。”宋连春表示。

国际社会2015年达成《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了安排。《巴黎协定》提出,各缔约方以“自主贡献”方式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较工业化前水平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

《巴黎协定》将温控2℃和力争实现1.5℃温升目标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表明,要实现1.5℃温升目标,需要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减少40%—60%,在2050年二氧化碳的净排放量为零,即净零排放。

宋连春强调:“达到碳中和状态并不意味着全球的温升会立即停止。由于累积碳排放的升温惯性,无论是1.5℃还是2℃目标下均可能出现‘温升过冲’。过冲的温升将可能引发海洋、冰冻圈或某些生态系统不可逆的响应。因此,尽早实现碳中和是控制温升幅度的重要途径,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的迫切需求。

上图: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大力推进风电产业发展,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毛虹/人民图片)

三问: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面临哪些挑战?

实现碳中和,是解决全球气候危机和保障各国气候安全的根本举措。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最新报告,目前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做出了碳中和或净零排放承诺。我国承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欧盟承诺到2050年成为首个“气候中和”大陆。

“实现碳中和,对我国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宋连春认为,就挑战而言,一方面,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发达国家大体上需要50至60年的时间,而我国仅有3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这一目标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难度巨大。另一方面,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求我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大幅提升,难度也极大。

宋连春表示,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化石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为主。2020年,我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例达57%,非化石能源占比为16.4%。实现碳中和,要求我国能源系统深度转型,能源结构要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任重道远。

四问: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潜力有多大?

宋连春认为,能源和经济低碳转型将为我国带来重要战略机遇。一方面,我国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且开发潜力巨大。国家气候中心评估显示,我国陆上140米高度风能资源技术开发量为51亿千瓦,近海水深50米海域内100米高度风能资源技术开发量为4亿千瓦;陆上光伏发电的技术开发量约456亿千瓦。新能源资源储量,远大于碳中和目标下的风电、光伏发电装机需求。

另一方面,过去10年,全球光伏、风电以及电池成本大幅下降,未来还将继续下降,这使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成为可能。我国风电、光伏装机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成为能源系统中一支重要力量。发展可再生能源能够减轻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实现能源安全、气候安全和生态安全。

“我国的风电和光伏技术开发量还有很广阔空间,完全有能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宋连春说。

上图:3月15日,在江苏省海安市综合能源体验馆,市民们在了解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知识。(翟慧勇/人民图片)

五问:怎样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宋连春提出,应大力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和效率。尽快摸清我国风能、太阳能、水电等资源家底,建立国家级精细化风能、太阳能、水电能资源图谱,开展气候资源滚动评估。加强气候资源监测的精度和密度,提高气候资源预报准确度,利用风能、太阳能资源的时空互补性,减小风电、光伏发电的波动,提升风电和光伏发电的电网友好性。

“要尽快提升温室气体监测与评估能力。”宋连春建议,以目前已有的8个国家级大气本底站为基础,建立省、市联动的国家温室气体综合监测网,覆盖气候系统关键区和重点城市,逐步实现地面—高空—卫星观测一体化的碳循环综合监测。

最近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反对奢侈浪费,鼓励绿色出行,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宋连春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迫切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我们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在衣、食、住、行、游等各个方面,切实践行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让绿色低碳生活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