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旅游 >

佛教是怎样在吐蕃地方化的?

发布时间:2023-03-17 19:32来源: 未知

藏传佛教如今已成西藏文化的一个名片,是中国佛教的三大支之一,似乎佛教在西藏是浑然天成一般,但实际上,直到唐朝吐蕃时期,吐蕃的本地主教仍是苯教,并且是护国持证的存在,佛教才是后来传入的,那么为什么后来我们只看得见藏传佛教了呢,中间经历了什么?佛教在西藏大地上是怎样生根发芽的?

一、佛教初入吐蕃,佛苯之争开启

中国佛教分为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支,与人们的一般认知不同,藏传佛教发展形成既晚,又有地区民族融合的特点。

佛教在吐蕃的本土化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初始作为外来者的佛教需要与吐蕃本地的宗教苯教相融合,吸收了许多苯教的内容,二是已经在中国内地发展久远的汉传佛教,尤其是禅宗传入吐蕃的时候,带去了丰富的佛教中国化内涵。

佛教传入吐蕃,是经由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先后出嫁松赞干布完成的,首先面对的就是已经长期作为国教的苯教。

一开始信仰佛教的只是皇室人员,甚至只有后妃及少数上层人物,并没有太多的社会影响,但是在修建大昭寺小昭寺的时候就已经遭受到了苯教的抵制。大昭寺修建的时候受到了诸多的阻挠,包括建筑物不断地倒塌,有意思的是,最后是文成公主利用了内地的堪舆术镇压了本教地刹女魔,大昭寺才得以大功告成。苯教的抵制后来甚至发展到破坏寺院和攻击信佛大臣,还有对文成公主的公然诋毁,以及对佛像的抵制的地步。

文成公主雕像

实际上,松赞干布是个佛教传入吐蕃的关键人物,他注意吸收苯教的内容,力促佛教在吐蕃地方化。比如大昭寺四面门上的曼陀罗,柱子上的金刚杵,四角上的雍仲字,方格图案就分别是为了满足上师,咒师,苯波和臣民的心愿而精心布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