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旅游 >

北京,一座「聖城」的失落與重生

发布时间:2023-03-07 01:52来源: 未知
1984年,當我第一次來到北京的時候,感覺它像是一處已被遺忘的蒙塵之地,這座古都曾經遍布寺院和宮殿,毛澤東則發誓要把它改造為一片充斥工廠和煙囪的景觀,而且似乎也成功了。煤煙滲進每個窗檯,滲進每一層衣服,人們騎著簡單的鋼鐵單車,或是乘坐噴吐柴油煙霧的公車,在刮著大風的古老街道上穿行。
那個時候,正如現在一樣,很難想像這個龐大的城市曾是中華精神世界的神聖中心。但在這個都城的大部分歷史時期中正是如此。
這裡不是耶路撒冷、麥加或貝拿勒斯這樣的聖城——那些地方,就連土地都是神聖的,令它們成為朝聖者的目的地——然而北京的街道、高牆、寺院、園林和小巷構成了一幅精心編織的掛毯,映襯出天上的星宿與地上的風水,以及聖山與神祇無形的籠罩。它完全是一件藝術作品,是傳統中國千年來政教體系的縮影。它曾是中國人信仰的塵俗體現。
二十世紀以來,北京的宇宙觀發生了變化,特別是1949年共產黨接管這座城市之後。它那宏偉的城牆,大量寺廟,乃至其獨特的小巷(或者叫胡同)都遭到損毀,為無神論工業社會的新理想鋪路。1980年代帶來經濟改革和失控的房地產開發,導致殘餘的舊城區幾乎被全部抹去。失落的不僅僅是一座廣闊的、佔地25平方英里的中世紀城市,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正如世界其他大城市的本土文化亦被我們躁動的時代所淹沒。
白雲觀內,一名女子正在祈禱。
白雲觀內,一名女子正在祈禱。 ADAM DEA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多年來,我看到了這樣一些轉變,首先是以學生的身份,然後是記者,現在則是作為作家和老師。像許多愛上這個城市的人一樣,我感到沮喪,覺得北京的文化已經失落了。
但是最近幾年,我開始認為自己錯了。北京的文化並沒有死亡,而是在城市的偏僻角落裡,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生。它與過去並不一樣,但是仍然充滿活力、無比真切——這些生活與信仰的方式同逝去的日子遙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