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曼哈頓金融區雲散步
发布时间:2023-03-07 01:33来源: 未知
紐約——曼哈頓下城的金融區是一處著名的建築迷宮,有著高層寫字樓、企業廣場和殖民時代的小巷,工作日裡擠滿了遊客和交易員。近年來,這裡的居民越來越多。隨著大多數辦公室關門,不管是週末還是平日,這一帶已經成了一座後花園。
9·11事件後,克萊爾·維茲(Claire Weisz)和丈夫兼合伙人馬克·耶斯(Mark Yoes)從附近的華埠搬了過來。作為WXY事務所的共同創始人,他們設計了曼哈頓區的1/2/5環衛車庫和鹽棚(Salt Shed)、科斯基廣場(Kowsky Plaza)、西泰晤士街人行天橋,以及海玻璃旋轉木馬(SeaGlass Carousel),這些項目都位於曼哈頓下城。
本文是由建築師和其他人擔任導遊的一系列(經過編輯和精簡的)稿件的最新一篇。維茲建議在她附近街區的公共空間和街道進行一次虛擬漫步,比如祖科蒂公園(Zuccotti Park)和炮台公園(The Battery)。我們通過電話交談。
我們在「眼窗」(Oculus)外的廣場「碰頭」。眼窗是紐約與紐澤西港口事務管理局在9·11後委託建造的飛鳥狀購物中心,也是世貿中心(World Trade Center)的紐新捷運地鐵站,耗資40億美元打造,由西班牙建築師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設計。

麥可·金梅爾曼(Michael Kimmelman):你住在哪兒?
維茲:幾個街區外。我們經常來眼窗外的廣場。景觀設計師總是說,你只能從膝蓋以下的高度理解一個場所。建築師考慮的則是肩部以上的建築物的樣子。作為當地人,我們從膝蓋以下的高度感受眼窗,在廣場內部和周圍,在卡拉特拉瓦設計的鳥翼的蔭蔽下,在環繞建築的長椅上棲息。週二,一個農貿市場會「接管」這裡。因為汽車無法進入,人們在這裡騎單車、遛狗。我不認為這裡原本就被設計為一個供當地人閑逛的地方。但紐約客總能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適應這座城市,滿足他們的需求。


金梅爾曼:是什麼促使你搬到這裡來的?
維茲:我們那時正和炮台公園城市公園管委會(Battery Park City Parks Conservancy)做9·11相關的合作。雙塔倒塌後,首先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如何將廢墟清理出該區域。只能讓船停在炮台公園城濱海大道(Battery Park City Esplanade)邊拖運殘渣。但濱海大道遭到了嚴重破壞。

金梅爾曼:炮台公園城(Battery Park City)指的是附近的居民區,建於1980年代,就坐落在哈德遜河沿岸、世貿中心西側。
維茲:它也是最初建設雙塔的副產品。建造那兩棟大樓需要在地面挖出巨大的洞,由此產生的填埋物足以讓曼哈頓下城向河中延伸。炮台公園城的一部分就是在此之上建造的。該社區以上西區為藍本。雙塔本來會成為這座城市的新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
金梅爾曼:據我所知,正是大衛·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在60年代早期向港務局提出建造世貿中心的想法,當時這一帶還被稱作電台巷(Radio R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