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底商业经济繁荣的见证,部分建筑遗存
发布时间:2022-01-05 17:47来源: 未知
山陕会馆,俗称关帝庙。洛宁县河底镇山陕会馆,位于河底街东边的镇中学院内,坐东朝西。现存正殿、前殿、配殿均为面阔三间的悬山式砖木结构;南配殿位于正殿的南面,亦称文昌火神殿,是当年众商们祭祀文昌火神的处所。北配殿位于正殿的北面,也称“财神殿”,与文昌火神殿南北对应,是当年众商们祈祷发财的地方,也分为献殿和复殿。配殿均为五架梁带前廊,檐下有斗拱,做工精美,为龙纹、花草纹木雕。北配殿脊已残损,南配殿基本完整,房顶覆灰板瓦,房顶有不同程度坍塌。献殿六架梁前出单步梁,通檐有三柱,为卷棚式结构,房顶覆筒瓦,前檐檐柱上施雕花坐斗,檐椽外加飞檐。献殿后面的复殿内供有财神赵公明和水神金龙四大王谢绪神像,殿正门上方悬“万世永赖”木质匾额。
正殿为五架梁,前后出单步梁,通檐有四柱,前后檐均施斗拱。正房前廊下有廊心墙,廊心墙上穿插枋为象首。房脊残缺,有花纹砖雕覆筒瓦,墙体和梁架均有彩绘,有人物故事,花草鸟兽等精美图案。梁上雕刻饰件众多,雕刻图案复杂,雕刻工艺精美,艺术价值极高。柱础多种多样,均为青石雕刻,体现了清乾隆时代的建筑风格特征。整体建筑保存较为完整。2007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祀神明的处所。山陕会馆是清代永宁河底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山陕商人集资合建供奉武圣关羽的神庙与商业会馆相互结合的古代建筑群。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显示了古代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是中国古代传统宫殿建筑的杰作山陕会馆的主要作用有:团结了秦晋地域的商人和众多的行业,在互通商情、维护同乡和同业商人利益、调解商业纠纷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五个多世纪里,山陕商人从盐业起步,发展到棉、布、粮、油、茶、药材、皮毛、金融等各个行业都能雄踞一方;山陕商人依托故里,扩展到全国各地的关隘重镇和商埠都会,从内地贸易开始做起,直到把贸易扩展到外蒙古、俄罗斯、朝鲜等邻近国家地区。山陕商人的贸易活动,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商业文化,把中国的商贸经营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明清时期的山陕商人把山陕两地经商的历史、经商的智慧、经商的艺术推向了极致,山陕商人的魄力之大、足迹之远、财富之巨让世人认同了“无西不成商”的历史事实。陕西、山西两省在明清时代形成两大驰名天下的商帮,晋商与秦商。
河底山陕会馆始建于乾隆二十六年(即公元1761年 ),现尚有部分建筑遗存。大殿无基而建,砖木结构,结构严谨。今日虽然已经破败,但建筑之精美,工艺之精良,气势之宏伟,仍然依稀可见。时光荏苒,岁月流逝。河底镇原始与古朴沉淀下来的历史痕迹,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年轮的往事;时至今日,祖先曾经创造的辉煌依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必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这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再次焕发勃勃生机,为世人所瞩目。
河底镇古名“莎栅镇”,是革命老区之一。1931年,宜阳人尹自耕奉组织之命在河底一带发展党员,1931年7月在河底成立第一个党支部。该镇位处丝绸之路--崤函古道东侧。在明清和民国时期,河底是洛阳往来潼关、西安的交通要点,商业贸易十分繁忙。清乾隆时期,陕西、山西的客商为经商、办事方便,筹资在河底镇南北两河交汇的地方建起了山陕会馆。
整个建筑包括山门、过楼、戏楼、左右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关帝大殿、春秋阁等部分,共有亭台楼阁30多间。
山门,又称三门或牌楼,为四柱三间牌坊式门楼。面阔7米,进深1.7米,高10米。四根柱子的柱础均为圆雕的狮子,中间两柱正面阳刻楹联,字体雄浑,气魄宏大。上联为:本是豪杰作为只此心无愧圣贤洵足配东国夫子;下联是: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至人。中间石质门框和门楣石上遍雕蝙蝠图案。门楣上方中间嵌条石一块,上刻“山陕会馆”四个大字。
南北两个小门的门框和门楣也用整块青石作成,石上浅雕卷云纹。门楣上方各嵌一石质方匾,匾上分别楷书“履中”、“蹈和”。次间两门两侧为砖筑八字形影壁,影壁左书“精中贯日”,右为“大义参天”。
山门外南北两端,各有一座插旗杆,用的是正方形石墩。石墩高1.98 米,宽0.92米,石墩前后两面刻有龙凤,左右两面刻有荷花牡丹。山门内侧有木质圆柱四根。门后戏楼坐西面东,与大殿对峙。戏楼后山墙中央有一条从戏台下穿过通往庭院的甬道,宽2.16米,高2.12米,入口处为砖雕垂花门罩。罩上方有石刻匾额岑楼凝霞"四字。甬道左右各有一个石刻照壁,左刻丹顶鹤与苍松,右刻梅花鹿及花草,均高2.08米,宽1.15米。两内柱的上端与壁中两外柱以构件相连。
戏楼的两侧是南北对称的夹楼,与戏楼连为一体,为二层3间单檐建筑。中间一间屋顶高起,下有拱门内外通行。东向门上各有石雕匾额一方,左为"对岳",右为"望海"。两侧小间的二楼都开有东向园窗。这里原为戏楼演戏时演员们的化妆室和休息室。
钟楼、鼓楼南北对称,分列于夹楼外侧。均为筑于砖石方台之上的单间二层重檐歇山十字脊式建筑。
永宁老城山陕会馆
正殿亦称关帝大殿,殿前有方形石柱四根,石柱下为垂幔琴腿式石雕柱础。石柱正面刻有歌颂关羽的楹联。檐廊正中,悬有木质阳文匾额"大义参天"四字。正殿献殿内原为摆放供品,聚会议事的处所。殿之梁檩有人物故事画18幅。殿内正上方悬"富国裕民"木质匾额。廊西头山墙上各有角门通往南北跨院,门外侧各有石刻横匾一方,南曰:"南极",北曰:"北拱"。
春秋阁为会馆最后面、最高大的殿宇。面阔3间,上下2层,单檐歇山,灰筒瓦顶,斗拱抬梁式结构。阁前廊有四根木质檐柱,前廊额枋均为木刻透雕,雕饰人物和牡丹、金瓜、花卉等。阁左右各附设一座望楼,上下各一间,一楼内原有大幅关羽画像,二楼原有关羽生平故事木雕连环人物群像。
永宁老城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是历史上河底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见证。它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融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体。馆内现存有历年重修的大小碑刻三幢,对于研究中国的古代建筑史、商贸史、戏剧史、河洛文化史、书法、绘画、雕刻艺术史以及清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产生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
山陕会馆,明清时期,都是由同乡或同业者组成的民间社会团体。始设于明代前期,迄今所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嘉靖、万历时期,会馆趋于兴盛,清代中期最多,会馆几乎遍及全国各大都邑,府、州、县城甚至某些乡镇也有设置。我县除河底山陕会馆外,还有老城山陕会馆,王范山陕会馆。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河底山陕会馆了,但这只是当时建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