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旅游 >

泉州:打造海丝重要门户城市

发布时间:2021-01-16 12:21来源: 未知

台海网1月16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古城保护,是泉州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与生俱来的使命,一代又一代的泉州人永续接力、久久为功。昨天下午,泉州晚报“两会访谈室”邀请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工委主任郭培明和市政协委员、民进泉州市委会专职主委庄宝玲,并连线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打造海丝重要门户城市——做世界的古城 活着的古城”主题展开讨论。

嘉宾名片

★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工委主任 郭培明

★泉州古城办常务副主任、市文旅局党组书记 李伯群(连线参与)

谈“活态保护” 为每一条街巷“绣花”

案例一 29条街巷保护提升

作为泉州市2020年度重点项目之一,泉州古城街巷市政管线综合提升工程位于鲤城古城核心区,29条街巷均为泉州古城传统的生活街区,改造内容包括道路提升、给排水综合管线提升、电气工程提升、照明工程提升,以及古城街道雨污分流、防洪排涝能力提升等。目前29条街巷提升已全部启动。

郭培明——

涌现更多的微改造示范

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工委主任郭培明做客两会访谈室

泉州古城的保护提升有区别于其他一些城市的高明之处,那就是古城能留住人、留住文化。古城的灵魂是“见人、见物、见生活”,我们留住了古城的生活。泉州古城保护提升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采用的方式是原真性保护、活态化利用、功能化提升。如古城街巷的“微改造”是很好的一种方式,是有节制的介入,“润物无声”式地对古城进行保护提升,如中山路的保护提升工程,充分尊重历史原貌。通过城市双修,改善了配套的基础设施,引入了新的文创业态,在制度建设、资金投入、立法保护等方面,都有值得可圈可点之处。这些努力既保留了古城的韵味,也让古城更加吸引外界的目光。

庄宝玲——

打造街头艺术展示点

泉州市政协委员、民进泉州市委会专职主委庄宝玲做客两会访谈室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保护提升古城上集中投入了许多力量,变化很大。外观硬件上来说,中山路改造、金鱼巷微改造以及29条街巷改造都给古城带来了改变;软件内核上,“润物细无声”展览、梨园戏快闪等街头文化传播活动也为古城增添了新亮点。古城活态保护提升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长期大量投入,这就需要我们建立长效机制,特别是人才激发机制以及社会力量调动机制。要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举措,例如设立一些街头艺术展示点,邀请艺术类戏曲类院校师生不定期到古城来采风创作、路演等,鼓励更多社会力量一起参与到古城保护提升中来。

李伯群——

打造古城最美地标线

近年来,我市以“古城双修”为抓手,做实做细做成《泉州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实施方案》“七个一”工程。着力推进街巷提升工程,分期、分批对古城29条背街小巷进行综合提升,结合动静分离原则和业态分布,力求街巷修复后再现“古早味”,延续历史文脉,推进古城提质。同时完善宜居宜业宜游功能配套。一是梳理古城管线,提高基础设施承载力,梳理古城街巷的供排水、网络、配电等管线。二是提升通达功能。转变市民交通出行理念,构建“公交+慢行”交通出行方式。开展基础数据普查,重构古城交通运行模式,逐渐减少机动车辆进入古城。结合交通微循环,打造街头公共空间,实施慢行系统提升工程、居民骑行环境畅通工程,优化古城旅游核心区交通组织。三是实施水系提升。积极推进八卦沟内沟河、笋浯溪等古城水系整治工作,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地标线。

谈“业态提升” 培育“泉州味”古城业态

案例二 出台正负面清单

近日,结合中山路及周边商圈发展的实际需要,《泉州中山路及周边商圈经营项目目录清单(试行)》发布,对中山中路北段、打锡街、南俊路和东街西段业态进行引导。《清单》共细化重点培育项目6项,包括泉州特色创意文化商品、老字号企业、文化传承人等。倡导鼓励项目和其他项目9项,明确不鼓励项目14项。自2021年1月10日起实施,有效期2年。

郭培明——

植入更具体验感的业态

作为千年古街,泉州西街是泉州最古老的街道,西街上很多本地的糕点、小吃是地道的古早味,外地人来到这里都觉得“很泉州”,这也是古城需要的一个窗口,一张名片。可喜的地方是人气确实带动起来了,一到晚上西街就是人挤人的,这种人气是很多地方求之不来的。但也存在一个业态如何提升的问题,比如说文旅基础设施比较单薄,一些商店的经营跟这条街风格上不搭,一些老字号店铺也缺乏文化包装。西街不应该仅仅是一条街,它的触角往两边的小巷里延伸,应该强调的是“西街片区”。在片区里面,可以通过一个个小项目,比如引入小型博物馆、小型艺术馆、工作坊、茶馆、咖啡馆、民宿等等,植入的业态应该更有体验感、更多元、更丰富,这样的西街味道才更具品质。

庄宝玲——

“夜经济”点亮古城

虽然有政府的引导,西街业态很大程度上是市场调节作用的结果,为泉州“夜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我看来,古城的业态还处于“初级阶段”,接下来可以试着往中山路、东街、涂门街等地延伸。

李伯群——

培育“润物无声”系列文化IP

下一步,将完善古城经营业态正负清单及引导、培育、提升机制,做强古城数字文创动漫基地,补齐古城文创产业链,发挥1915艺术空间、苏廷玉故居文化驿站、旧馆驿古琴空间、金鱼巷咖啡孵化基地、台魁巷、象峰巷等示范业态及各类文艺展示空间,孕育古城艺术生态,通过展览、双创扶持、孵化机制培育提升“润物无声”系列文化IP,引导活力创客入驻古城,在新门街建立青年创客工作室,丰富片区文化内涵,以点带面培育多元业态。

谈“世界影响力” 打造国际范立体化IP体系

案例三 入围Top10

2020年国庆中秋长假,串联中山路、西街片区的泉州古城核心区成为最热流量片区。线下,全市累计接待游客443.13万人次。线上,抖音话题“抖来泉州游”点击量超过5600万。根据第一财经旗下数据型媒体DT财经发布的社交平台讨论国内最值得一去的旅游地Top10,泉州位列第七。去年7月,泉州古城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正式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我市以此为契机打造自身的立体化IP体系,塑造文化品牌形成内核吸引力,同时加快硬件建设,不断提升度假游客的满意度。

郭培明——

用法律意识保护历史文化

泉州是个福地,我们拥有6.41平方公里的文化古城,同时又有541公里的美丽海岸线,这是大自然对一个城市的眷顾。未来的旅游趋势,人们更热衷于自助游、康养、休闲度假,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一旦有好的时机、好的项目,很容易带动一个行业或者改变一个局面。

其次,以文塑城,可以利用品牌效应发力。“海丝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泉州,是独家资源。我们要思考如何让这个节内容更独特、更具有国际范?比如我们在艺术节期间,可以考虑举办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或者泉州国际影像双年展之类的展览和活动,让国际艺术家愿意来、争着来,这对泉州提高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很有帮助。

从立法方面来讲,我们泉州是2015年取得地方立法权的,2016年经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是《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2017年出台《泉州市市区内沟河保护管理条例》,2018年出台《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三部条例全部聚焦历史文化保护。市人大常委会已把《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列入今年立法审议项目。通过立法,让老百姓更加爱护我们的古城,更加珍惜历史文化遗产。建议政府部门和社区加大地方性法规的宣传,让其家喻户晓、深入民心。

庄宝玲——

鼓励年轻力量参与文旅融合

在文旅融合方面,我们在文化IP的挖掘梳理与整合利用上仍需加强。泉州可挖掘的文化品牌太多了,譬如南少林、闽南传统建筑、戏曲等等,这些文化元素资源都是可转化为旅游市场的资本,如何不断总结提炼打造成独一无二的“招牌”、如何与展览招商等活动结合拓展宣传平台,都是我们需要再思考再努力的。

目前,在古城“活态保护”已经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南音、提线木偶常态化表演以及一些梨园戏的快闪活动,都取得了不错效果。除了保护以外,还要创新。在挖掘更多的平台、舞台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同时,更要鼓励年轻力量参与进来,让传统与现代充分融合,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李伯群——

开展古城度假区文旅产品培育计划

我们将活态传承活化古城人文生态。以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省级泉州古城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为抓手和平台,推动在地人文活态传承与保护,扩大提升“海丝泉州古城徒步穿越”IP活动影响力,深入培养、逐步壮大“古城讲解员”队伍,系统培植小型非遗传习体验空间,开展古城度假区文旅产品培育计划,定期组织南音、木偶戏、拍胸舞等泉州特色文化上街头、进社区、驻景点、入学校,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原生动力”,多角度地展现传播古城深厚文化,讲好“古城故事”,唱响“世界的古城,活着的古城”金字招牌。

代表委员还建议

民进泉州市委会

整治西街电线杆

建议在不破坏现有文保街区、房屋的基础上,对电线杆进行整改,在综合考虑道路路面、景观照明的基础上,吸取社区居民、沿街商铺的意见,以保障民生为基本原则对现有主街区的九根典型电线杆进行拆除改造或者外立面改造,对现有电线进行地下化改造,保障美观的同时消除安全隐患。

台盟泉州市委会

让“主街+辅街”相得益彰

建议进一步提升中山路街区功能品质。按照“主街+辅街”的理念,对中山路和周边街巷进行一体化规划设计,完善片区功能布局,调整优化业态结构,提升购物、餐饮等传统业态,布局体验式、互动式新兴业态,增强休闲娱乐、文化体验功能,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更好满足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实施品牌引进培育计划,吸引国内外品牌店入驻,打造中华老字号、地方老字号、地方特色美食、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名品精品集聚街区,推进消费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