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新闻 >

40度挺常见,今年的极端高温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23-07-06 17:25来源: 未知

时隔七年后,厄尔尼诺现象再现,预计今后全球大部分地区气温将进一步升高,可能在5年内出现创纪录高温。根据WMO的最新预测,厄尔尼诺事件在2023年下半年持续的可能性达到90%,此次事件至少为中等强度。

中央气象台7月6日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北京市气象台7月6日升级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预计7月6日本市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国家气候中心关于今年盛夏全国气候趋势的最新预测称,华北、华中中部和南部、西南地区东北部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过程。

虽未进入盛夏,全国高温已明显具有“出现时间早、影响范围广、极端性显著”等特征。全球来看,亚洲迎来了史上最热4月,5月,全球平均温度达到了1850年以来最高,东南亚大部分国家6月以来气温都突破了40℃。有分析指出,这些局部气候异常可能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

连续三年的“拉尼娜年”后,厄尔尼诺在今年回归已成为必然。随着世界进入“厄尔尼诺气候模式”,人们更担心的是,全球变暖叠加厄尔尼诺,极端高温是否会成为未来的“新常态”?

 

7月1日,浙江杭州市,湖滨路通过水雾装置为行人降温。图/视觉中国

“终极天气创造者”

按中国对极端气温的分级,高温≥40℃即为“强危害性”。国家气候中心称,华北地区今年高温极端性强,连续多次高温反复出现,实属历史罕见。数据显示,7月5日,北京南郊观象台的最高气温达到40.9℃,为今年第四个40℃的高温日。此前在,6月22~24日,北京南郊观象台连续三天气温达到或超过40℃,城区高温时长超过40小时。

华北地区这一轮极端高温背后,厄尔尼诺是否是“罪魁祸首”?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飞长期从事厄尔尼诺预测与研究,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目前热带太平洋正处于从拉尼娜向厄尔尼诺转变的过程中,受此影响,全球的大气环流都会发生相应的调整。

厄尔尼诺现象,发源于赤道太平洋中东部的广阔海域上。早在17世纪,南美洲沿岸渔民发现每隔2~5年,太平洋表面就会出现异常温暖的海水。300多年后,海洋学家们意识到,这不是秘鲁沿岸的局部现象,其影响横跨整个热带太平洋地区,而且是更长周期的海温振荡现象的一个阶段,即赤道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会在偏暖与偏冷之间波动,当海温异常升高时,就处于暖相位的厄尔尼诺现象,异常降低则是冷相位的拉尼娜现象,二者间是接近平均温度水平的中性阶段。整个自然周期被称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

当发生厄尔尼诺时,持续、异常偏暖的热带太平洋中东部海面会源源不断地将更多热量释放到上方大气层中。海洋的改变带动大气的改变,受其影响最大的是沃克环流与哈德利环流,而通过大气环流模式的“响应”,引发了多米诺骨牌一样的连锁反应。赤道周边和整个环太平洋地区的局部气候模式随之发生变化,甚至辐射到中高纬地区,最终引发全球性气候异常,包括高温热浪、干旱、洪水、飓风和暴雨等极端灾害天气事件发生。因此,厄尔尼诺又被称为“终极天气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