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地震前, 哪些小动物的反应最强烈?

2019-08-16 10:16栏目:百科
TAG:

近年来,有关地震前动物行为异常作为一种临震前兆现象的事实,己为人们普遍所公认。大量的震例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动物异常主要出现在临震前几天内,并在地区分布上呈现一定的不均匀性。

我国研究地震前动物行为异常是从1966年的邢台地震开始并逐渐深入。邢台地震强余震前,震区中心及其外围地区很多群众都观测到动物习性行为异常,这引起了科研工作人员的关注。为了研究动物习性行为异常与地震的联系,逐渐在全国开展了动物习性异常的观测和研究工作,并逐渐取得一些效果。

1969年7月28日渤海7.4级地震前两小时,天津市动物园发现老虎等动物行为异常,向天津市地震局发出了预报意见;1972年9月27日四川省康定县发生5.8级地震前曾观测到鸡、猪、马、羊等动物出现异常行为。国家地震局年对动物观测点进行了整顿和调整,目前已形成一个由几百个观测点和动物试 验观测站组成的全国动物观测网,这个观测网将在我国地震的监测预报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

地震前引起动物异常的机制非常复杂,目前人类了解不多。研究发现,家鸽等鸟类腿部的振动感受器(又称赫氏小体) 的功能特性, 主要接收来自地面和栖木等的弹性振动, 其震前惊飞反应可能与来自地面的前兆性弹性振动有关。进一步的比较观察结果表明, 家鸽腿部振动感受器的传入神经阻断后, 其取食、繁殖、逃避敌害如鹰等等活动都正常,但震前异常行为消失。

1974年11月至1975年2月,海城地震前观测到冬眠蛇出洞事件共82起,对预报海城地震起到一定作用。研究发现,地震前造成的含硫(H2S)气味较浓是导致冬眠蛇出洞的原因。海城地震前还出现了淡水鱼成群浮头、串动、侧身漂游等行为习性异常,这和地震前含硫(S)气体以及CO2从地下溢出进入水中引起浓度改变有关。

研究发现,鱼可以靠内耳和测线系统来捕获声波、水运动等极其微弱的信号,这是陆地上人所不能感受到的。其中,鲶鱼有“地震预报之王”的称号。

实际上用动物来预测地震情况很复杂、没有规律 ,也有学者认为不能用这种“经验之谈”来预测地震这类重大事件。动物行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如饥饿、环境和气候变化影响 ,因此不见得动物有行为异常就必定要发生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