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

更新日期:2021-04-03 15:01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4月1日上午,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的学生身穿古典服饰,伴着音律念诵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稚嫩的童声轻柔绵长,撩动人的思绪和心弦。

这是“‘慎终·追远’的生命情思”主题清明诗会上的一幕。诗会由北京海淀敬德书院主办,北京晚报《教育周刊》、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海淀教育科学研究院协办,旨在通过诗会的形式,促进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和独特作用,赋予时代内涵,加强和引导学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推进“五育并举”教育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敬德书院通过“点”“线”“面”的方式,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海淀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院长吴颖惠表示,仪式感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它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应怀着敬畏的心理,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仪式教育,完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

吴颖惠倡议将吟诗诵诗、举办诗会作为清明节的重要仪式之一,赋予传统清明节文化涵义,使优秀文化借助节日庆典仪式真正深入人心。在她看来,清明节不仅仅是烧纸祭祀活动,还有更多踏青迎春的文化意义。

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校长丁凤良表示,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而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帮助学生深扎民族根、熔铸中国魂的重要载体。“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古诗文,要想在学生心中占有一席之地,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是爱不释手,要让学生深切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优雅、韵味、精深和价值。”丁凤良说。

海淀区星火小学校长关红说,诗词文化的基础是语文教学,但是不能局限在语文教学。让学生们真正理解诗词的内涵,需要教师从传统节日、民俗等多个角度对诗词文化进行剖析、解读,将其内涵、寓意完整地传递给孩子们,让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敬畏,在心灵深处与诗词的意境产生共鸣。

活动现场,与会者围绕诗词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学校的实际做法等方面展开了分享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