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保持中华文化的永续继承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根

更新日期:2021-04-03 14:42

在古代中国,星罗棋布地者形态各异的民族,中原地区为华夏民有一天聚集地,周边的民族为少数民族,东方的称为夷,西方的称戎,南方称为蛮,北方称为狄。周人建立了周朝后,华夷之辨的民族关系就形成了。

孔子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同“无”)也。”夷狄,是指代周王朝周边的少数民族;诸夏是指周王朝处于中原的诸侯国,他们构成了华夏民族的主干。这句话的意思是夷狄有君主而不讲礼仪,还不如中原之地的没有君主而讲礼仪。

《论语》|文化是一个民族延续的血脉

孔子为什么要这样说?他是歧视其他民族吗?

《左传》:“有衣冠之美谓之华,有礼乐之美谓之夏。”《论语注疏》:“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华夏民族不只是穿上衣服蔽体,而且衣冠美丽,还有华美的礼乐,形成了一整套的文明礼仪,已经是一个文明比较发达的民族。

穿衣不单纯是人类生活的要素,而且也是人有了羞耻心的表现,是文明进步的标志。而周边的少数民族还是断发纹身,文化相当落后。华夏与夷狄的最大区别不在于种族的差异,也不在于地域的不同,而在于文化的差异,前者代表先进,后者代表落后,不开化。

《论语》|文化是一个民族延续的血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只有有了自己的文化,才会逐渐形成本民族固有的精神,才有凝聚力和身心力,从而可以把一个庞大的民族凝聚在一起,得以延续。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特点,具有很强的融合力,能够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与中华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内容。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促成古代中国大一统观念的形成,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越来越强,国家认同意识越来越强,从而绵延5000多年没有断绝。

《论语》|文化是一个民族延续的血脉

中华历史5000多年,期间朝代的更迭不断,中华民族命运多舛,仍然能够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一枝独秀,就是因为中华文明的不断涵养。

亡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民族文化,就要亡种。中国历史也有少数民族统治中原,但这些朝代的统治者入驻中原,首先就是学习中原文化,接受先进的治国理政经验,从而使中华文明得以保存和延续。

古往今来的一切历史都告诉了我们:一个民族兴衰的决定因素不全取决于经济的强弱,而是由这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所构成的意识形态所决定的。

《论语》|文化是一个民族延续的血脉

清代著名的学者龚自珍研究历史得出结论:“欲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因为消灭文化,更具隐蔽性、腐蚀性和有效性,要灭亡一个民族,首要的方法就是践踏这个民族历史,解构民族文化,破坏民族自信心,破坏民族认同感,让这个国家没有历史文化作为支撑,从而让人们从心理上排斥这个国家。

日本侵略中国,占领东三省,首先采取的就是从文化上灭亡中国。强制东三省的中国人学习日文,进行奴化教育,就是要泯灭东北人民的祖国观念、民族意识和反抗侵略的精神。日本还试图在占领的中国领土上推行“皇民化教育”,想用日本文化来取代中国文化。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有没有国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本土文化。没有国君,这个国家不会灭亡,而没有自己的文化,这个国家肯定是不会长远的。之所以说有国君的夷狄不如没有国君的中原诸国,就是因为中原地区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以“礼乐”为代表的文化制度。

《论语》|文化是一个民族延续的血脉

自周公制礼作乐制度,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在不断地“因袭损益”前代礼制的过程中,推陈出新,创造了无比辉煌的中华文化。

文化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制度,制度是在对客观实际认识的基础上制订并实施的方针政策,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对治国理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家治理需要正确的制度,而不是国君。

有了好的管理制度,即使没有国君,国家机器还能照常运转。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48年,是明代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有20多年不理朝政。不过造成的后患是宦官专权,留下了严重的弊端。

没有完备的治理体系去管理国家,国家就会乱象丛生。也有高明的国君凭借自己的能力,把国家治理好,但是他死了后,就会出现人亡政息。

《论语》|文化是一个民族延续的血脉

因为有稳定的文化制度,由文化维系,华夏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因而孔子很骄傲地说,中原诸夏就是没有国君也比有国君的夷狄强,因为有文化作支撑。

同时,孔子也很担忧。西周时期,周公制作礼乐制度,“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从春秋时期开始,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没有礼乐文化维系,周天子不能号令天下,而诸侯国国君大权旁落,由大夫把持国政,更有“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再这样乱下去,这与不开化的夷狄之邦又有什么区别?

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意思是周文王已逝,传承周文化的责任不就落在我这里了吗?始终认为文化传承是他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他临危不惧的自信的底气。

《论语》|文化是一个民族延续的血脉

孔子是文化集大成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他对其之前的文献典籍进行了整理,成为后世华夏子孙必读的经典文献,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形成了本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特性。

孔子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影响了后世的儒者,继承“斯文”成了中国士子的目标,自觉担当起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宋代理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把这种使命感、责任感说到了极致,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学者为弘扬传统文化不懈努力,誓死捍卫中华文化的主旨和精神,才使中华文化代代相传,使中华民族永不断绝。

今天,更应该激发我们的文化自信,担当中华文明的传播责任,保持中华文化的永续继承,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