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也是城市的根与魂

更新日期:2021-03-28 14:16

宝鸡是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商鞅在此“徙木立信”,周公在此“制礼作乐”,孔圣人誉之“文明之邦”……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也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文化积淀深厚、洋溢着古韵新风的宝鸡,是380万陈仓儿女的幸福家园。

文化底蕴厚重 “看中国·来宝鸡”

宝鸡作为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是耕耘桑田、启迪文明的肇始之地。从结绳记事、刀耕火种伊始,800多处人类史前文化遗址,8000多年前的关桃园遗址、7000多年前的北首岭遗址,都是宝鸡悠远历史和灿烂文明的见证。

青铜时代,陈仓大地有着极具张力和感染力的文化特征,青铜器就是它的标签。如今,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我国第一座以青铜器命名的青铜文化专题博物馆。为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2010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建成并对外免费开放,从此,这里成为解读中国古代辉煌历史文明的物质符号。

“看中国·来宝鸡”。这是2018年宝鸡市发布的城市推广语和形象标识。这响亮的推广语缘于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国”二字以词组的形式出现,最早见于宝鸡出土的青铜国宝——何尊。

诞生于此地的国学经典——《周易》《周礼》《诗经》,影响了中华文化3000多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虽旧邦、其命惟新”等众多历史典故就发生在这里。“十面石鼓”的传奇、“天下第一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碑》所蕴含的文化真谛、张载“民胞物与”思想,无不展示着中华文明源头厚重的历史积淀。

文化创作繁荣 礼乐文明在这里延续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宝鸡诞生和创造了不少有特色、接地气的艺术门类,为璀璨的宝鸡历史增添了艺术创作的文化瑰宝。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泥塑,名扬海内外,远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西府秦腔,吼出的是秦人的质朴、豪放;凤翔泥塑,木版年画构思精巧,刻画了一代代宝鸡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陇州社火,传承上古遗风、质朴粗犷;马勺脸,谱造型夸张、制作精巧;剪纸、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这里,处处记录着西府儿女传承千年的文化密码,讲述着陈仓大地高山流水的动人故事,演绎着周风秦韵、礼乐文明的精彩大戏。

宝鸡文化创作不断,影响力日益深远。近年来,宝鸡市创作排演了大型秦腔历史剧《萧史弄玉》《班超》《苏若兰》《望鲁台》、民俗舞剧《周原女人》等十余部文艺精品,推出《凤飞羌舞》《法门往事》《封神演义》等6部旅游精品演艺,《凤飞羌舞》荣登陕西省乡村旅游“十百千”品牌榜。宝鸡市各级文化艺术院团先后赴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宝鸡市也与青海格尔木市、新疆克拉玛依市、西藏拉萨市、贵州遵义市和关天经济区“七市一区”建立了文化交流友好城市。宝鸡社火出访英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秦腔历史剧《苏若兰》进京演出,全方位展现了宝鸡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气息十足 一批文化类场馆建成投用

近年来,宝鸡市先后建成文化艺术中心、宝鸡大剧院等一批文化场馆,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宝鸡文化艺术中心是一座集合了音乐厅、科技馆、群艺馆、图书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中心,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填补了宝鸡没有专业音乐厅和大型科技馆的空白。在这里,几乎每个年龄段的市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精神乐园。

宝鸡大剧院作为宝鸡又一个核心地标式文化建筑,以《诗经·大雅·卷阿》中“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为设计语言巧妙融合历史文化,精心设计三层流线型弧顶,从空中鸟瞰,屋顶仿若三片凤凰羽翼,随河边的清风漂浮在城市之中,静中显动、柔中带刚。这里可满足各种会议的召开和国内外大型歌舞剧、芭蕾舞剧、大型交响乐、传统戏剧等不同类型的文艺演出。去年,《平凡的世界》《青铜》等一批优秀剧目在这里上演,引起了当地群众强烈反响。

近年来,宝鸡建成和改造提升了12座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建成市县级数字文化共享工程中心13个,新建9个重点镇综合文体中心,改造提升了114个镇街文化站,建成71个镇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1438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镇村服务点及电子阅览室2015个,构建了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当文明成为一座城市的梦想和追求时,群众中蕴藏的巨大热情便点燃了文明建设的燎原火种,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创建过程中,每个宝鸡人不仅是参与者,更是主人翁,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文明之花在宝鸡定将更加耀眼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