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文化功能是凝聚族群、和谐天人

更新日期:2021-03-21 15:18

3月20日,“第八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以视频会议方式在上海召开。论坛分别在上海、台北、陕西子洲设置三个主会场,并在北京、澳门设置两个分会场,近百位两岸嘉宾学者参与。人文学者李汉秋参会并发言,发言实录如下:

清明节的文化蕴涵非常丰富,这里我仅举其三大端,其核心内涵和情感本体是循天时而缅怀先人和已故亲人,这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和人伦情怀的典型表现。它的价值取向是提升生命意义,文化功能是凝聚族群、和谐天人。

文化蕴涵一:提升生命价值的精神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传统节俗。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永恒的悬疑,这是潜藏心底的人性本能的叩问。清明时节当站在已逝亲人墓前或骨灰盒前时,这问题就油然浮现:原先那么亲近的活泼泼的生命于今安在哉?抚摸亲人墓碑、骨灰盒,犹如抚摸亲人躯体、灵魂,一面感受“生死两茫茫”的悲怆,感念生我育我伴我的恩泽,在生死的感悟中,灵魂震颤,受到洗礼和净化。同时让人们停下行色匆匆的人生脚步,竚立面对死亡,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真谛。

自己纪念先人,也希望后人纪念自己。当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后,留下什么值得后人纪念?

清明节就试图来处理生与死的联系、连接、沟通,接触到对人的终极关怀,是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最富有生命意识的中华传统节日。

中国人不把生命看作孤立的个体,而是看成生生不息的生命长链,个体生命上承列祖列宗,下接子子孙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所以愚公从不感到生命渺小无助。“万古人心生意在,又随桃李一番新。”往前看,我们是由祖先传递下来的;往后看,我的精神传递给了子孙。这样我的有限生命就变成了无限中的一个环节,只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完成了生命长链中一个环节的作用。而子子孙孙则要“慎终追远”,“追远”者感念生命长链上链的先人也。清明节正是“春生”的生命季节,所以要举行仪式感念赐予生命的先人(和曾经伴我生命的已故亲人)。不仅是血脉相传,而且是精神相承。

物质生命有限而无法久存,精神生命却无限而可以久传。死后传留物质不如传留精神。中华民族的祖宗情结在精神上实是一种英杰崇仰,人们总是挑选祖先中足可引以自豪的英杰人物,作为自己家族的代表,作为代表自己家族的精神。

生命之火延续什么?什么样人生的精神能够留芳千古、永续传承?古人的回答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代表史书,青史留名。这两句诗表达了中华民族的融入历史的人生价值取向。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助益历史前进的人和事,才是有价值的,个人的生命融入其中,也就随着融入的历史而不朽。清明节可以强化这样的生命意识。为此,我们祖先每朝每代都修史,创造了堪称世界上最发达的史书系统,记录人的懿行嘉言,留名传后,发扬优秀精神传统,成为“三不朽”最好的载体。这种“三不朽”的意念激励人提升生命价值,延伸精神生命。

文化蕴涵二:注重人伦家国的情怀

重视人伦情感,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西方重宗教,中国的特点特重人伦。曾经流传这样的幽默故事:以大象为论题令各国人作文,德国人写“大象的思维”,法国人写“大象的情爱”,华人则写“大象的伦常”。一幢各族杂居的大楼失火了,某族人忙于背出钱袋,法国人立即抢救情人,华人则奋不顾身地背出老父母。这种谈资是否准确姑不遑论,我这里只取它道出了华人的特点:特重人伦情义。清明节就是凸显华人人伦情怀的节日。

没有被我们华人普遍信仰的宗教,而我们华人普遍有崇奉祖先和天地的敬天法祖意识。在中华文化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是娘生父母养的,是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所以华人特别感恩父母和祖先,所谓“慎终追远”的“追远”,就是一代一代追寻上去,追本溯源,寻根问祖,认祖归宗。每到清明前后,在台的同胞、海外同胞,纷纷不远千万里,回到祖籍,寻根祭祖扫墓。这就是寻根意识,敬祖意识,报本意识。在纪念祖先时,古与今,阴与阳,祖先与子孙,精神相融贯,加深了代与代之间相生相养的伦理亲情,加深了国族认同。

人不仅是祖宗一代代传下来的,在传统观念里,而且“生是某家人,死是某家鬼”,死后如果有魂灵的话,也是世世代代地坚守住家庭,护佑着子子孙孙,至少逢年过节要回家与子孙团聚、接受子孙的供奉。所以传统家庭家里要设祖宗的牌位,让祖宗有个位置,至少反映自己心里有先人的位置;逢年过节要上供,至少是反映自己不忘先人。我到台湾,在三个亲戚家里都看到供奉着祖宗的牌位,很感动。大陆农村家庭,过去常设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近来趋向于更新为“天地国亲师”的牌位。许多家庭把先人遗像挂在家中的固定位置,代替传统的牌位,表达敬天法祖的观念和对先人的哀思孝心。

华人的基于天地人一体(天人合一)的观念而形成的对天地的敬畏和“祖宗情结”,构成“天地国亲师”的感念,过年和清明都感念祖宗,祖宗不仅传衍物质生命(人类自我生产),而且传承精神生命祖德家风,让血缘伦理薪火相传。在“祖先有灵”的非科学方式里,表达的是感恩祖先的合理内核。

“祖宗基业不可丢”,否则“愧对列祖列宗”;个人做得好,可以“光宗耀祖”,“告慰祖宗”。“祖国”是祖宗所在的国家,家国一体,祖宗所在的家也是祖宗所守的国,数典忘祖就称为忘本,那是为人所不齿的!国族情结是华人爱国、爱族、爱家的深层精神元素,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在黏合剂。

文化蕴涵三:提倡生态环保的习俗

清明的本义就在生态“清净明洁”。在天人和谐相应的宇宙观里,人们从自然万物的孕育生长,联系到人类族群生命的繁衍和个体人生的取向。“太和宇宙”是天人和谐的理想境界。上巳节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欲与大自然亲近、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也表现了在大自然生机勃发之际对生命化机的尊重、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

我国大部分地区到清明时节,就迎来生机勃发万物生长的春天,这是农耕的重要时机,“清明不撒种,哪有五谷生”,同时“种树造林,莫过清明”,这表现了我国传统节日体系的特点也是优点:与大自然的节律保持一致、与生态环境保持和谐。清明原有插柳戴柳的习俗,很自然地,清明插柳之风发展为植树造林之举。孙中山先生把植树造林当作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推动。为纪念他,其忌日3月12日被定为植树节。其实,孙中山的意愿是将植树节放在清明节的,在他生前有一段时间也就是这么做的。1984年北京市定的“全民义务植树日”即在清明节前后。订的时候清明尚无假日,所以放在四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从2008年起由我首议的清明端午中秋三节放假已被采纳,四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已连进清明节中,很现成的可以把植树节、环保节落户在清明节。2011年《殡葬绿皮书》也指出:鉴于植树节与清明节在时间上前后相继,在内涵上相互关联,可以考虑将植树节和清明节结合起来。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走出地球被污染的困境,需要中华智慧“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在清明节提倡生态环保。我们的清明节俗应当由“插柳留春”、“植树扩春”,发展为“环保护春”。让清明节成为生态环保节,努力实现生态的“清净明洁”,绿色发展。当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清明时节参与绿化造林、支持能源低碳转型升级等生态环保活动时,植树留春、环保护春的新节俗也就形成了。

清明节的仪式、载体、方式方法正与时俱进地发展着,而其缅怀和感恩的心情始终守正不变。西方的感恩节宗教色彩很浓,感恩主、感恩神。中华清明节的感恩则是:感恩赐予我们生命的先人和居于生命链条上游的列祖列宗,以及为民族造福的先烈先贤;感恩养育人类的天地大自然。在感恩情怀中讲求高尚精神的世代传承、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啊,清明节,你是思亲报本惜春正命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