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怎么做到尊重文艺家、尊重文艺工作规律?

更新日期:2021-03-14 16:14

3月8日上午,由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粤海风》杂志、羊城晚报副刊部联合举办的“迎百年巨变、发时代先声”广东文艺百年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广东省文联举办。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广东省文联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吴华钦,刘斯奋、蒋述卓、林岗、李洁军、梁江、赵军、胡一峰、梁少锋、陈川泓、卢瑜、申霞艳、陈桥生、陈志平、谭运长、李贺、白岚、王嘉、麦小麦、王艾等文艺评论家出席研讨活动。

「视频」专家学者纵论“广东文艺百年”:一流湾区要有一流文化

此次会议由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教授林岗主持。

「视频」专家学者纵论“广东文艺百年”:一流湾区要有一流文化

与会专家学者回顾了广东文艺百年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广东文艺评论如何持续发展、续写春天的故事新篇章。以下为部分与会嘉宾发言摘要——

广东省文联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吴华钦:主题正、站位高

「视频」专家学者纵论“广东文艺百年”:一流湾区要有一流文化

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召开这个座谈研讨会,主题是“迎百年巨变、发时代先声”,主题正、站位高。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我们党领导文艺事业辉煌发展的100周年。怎么按照总书记说的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怎么做到尊重文艺家、尊重文艺工作规律?

文艺工作有创作、表演、研究、传播四大领域,希望广东省文联的创作研究部和广东省评论家协会通过这次会议认真总结,有什么经验,有什么不足,怎么样做到最好,怎么样准备得更加充分,怎么样把研讨的成果转换为研究成果?

我们希望能听到各位专家的高见。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粤派批评推动文艺繁荣

「视频」专家学者纵论“广东文艺百年”:一流湾区要有一流文化

广东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是近代革命的策源地,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也是文艺创新发展的高地。当前,在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广东文艺的百年路,眺望前往的奋斗路,作为这次研讨会的一个主题,我觉得非常必要,非常及时,也非常重要。

首先,要树立好正确的党史观,推出更多更续百年红色血脉的新作品。百余年来广东文艺始终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发扬了红色传统,传承了红色基因,亲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艰苦奋斗,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新时代砥砺奋进的崭新气象。应该说这100年是一个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岭南文艺的画卷,书写了一页页岭南文艺的华彩篇章,指引了我们岭南文艺人奋勇前进。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抓好青少年的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总书记对文艺工作一直很关心关怀,特别是近期对文艺评论工作非常的关心,我们文艺评论界前段时间专门为这个事做了一个深度调研,这次召开创新发展的研讨会也是文艺理论评论界落实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在建党百年之际,我相信我们广东的文艺工作者将时代主题与文艺创作有机融合,将带领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文艺爱好者推出更多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优秀文艺作品,引导我们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用文艺的视角展现党的历程,反映时代进步,展示国家成就,大力营造奋进新时代,强化新担当,展现新气象的浓厚氛围。

第二,坚持改革创新,持续谱写新时代春天的新故事。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试验区,是建立经济特区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省份。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提出了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殷切希望,经济特区近年来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四十余年来,改革开放成果与岭南文化、文艺碰撞融合,各种文艺思潮交响辉映,广东文艺工作者用一系列带着海韵、珠气、鱼腥味的文学、影视、音乐、美术等作品在全国也掀起了一阵一阵的风浪。文学这一块,大家刘斯奋今天也在这儿,昨天在展览的时候也看到他获得茅奖的证书奖章。还有编剧陈建等人,导演张良、丁英兰等。音乐家陈小奇、李海鹰等。画家黎雄才、赖少其等文艺名家辈出。小说《那儿》、戏剧《南方的风》、电影《乡音》、电视剧《英雄无悔》、音乐歌曲《春天的故事》等优秀作品不断涌现,留下了一个一个斑斓的印记,为广东改革开放思想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相信我们广东的文艺工作者继续的传承改革精神,弘扬特区精神,紧跟时代步伐,扛起历史责任,立足自身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广东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神面貌,精神体质,精神内涵,精神境界,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把文化文艺发展的道路走的更远更实,争取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样板,引领全国的文化文艺的繁荣发展,继续实现步步高,持续谱写新时代春天的新故事。

第三,传承岭南文化,着力打造岭南文艺创新发展的新高地。岭南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文化特点,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岭南得风气之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纽带,多种文化思潮交织孕育出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梁启超,岭南画派奠基人高剑父等文化文艺名家。红线女、王为一、关山月、潘鹤、陈翘等岭南名家家喻户晓,在广东文艺发展史留下一个一个光辉闪亮的名字。欧阳山的《三家巷》、黄谷柳的《虾球传》等文学作品,高剑父的国画《东战场的烈焰》等作品,汤小铭的油画《永不休战》等精品力作成为一代代人的精神记忆。粤剧是岭南文化的灵魂,总书记在2018年视察广东时就说,希望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对粤剧的弘扬寄予了厚望。广东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继续弘扬岭南文化精神,发扬“三流”精神,做好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立时代潮头,领风气之先,创作出具有岭南风格、中国风骨,世界风尚的精品力作,不断促进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文艺事业与文化产业相融合,打造岭南文艺创新的新高地。

第四,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建设,开创广东文艺评论的新境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文艺作品、文艺现象、文艺思潮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粤派的批评和文艺创作是广东文艺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粤派批评对于促进文艺精品评价,加速文艺现象的争鸣,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良好的效应。广东省文联,特别是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近几年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清和抵制错误的文艺思潮,发扬粤派批评的精神,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引导观众,引导舆论的作用,推动文艺高质量的发展。相信广东文艺评论界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国文联印发的《中国文联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实施方案》。围绕重大选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文艺评论活动,着力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专业化的文艺评论人才。充分发挥传帮带的老传统,组建一支有定力,能战斗,影响大的文艺粤军的评论队伍。积极开展新媒体文艺评论传播,团结凝聚新文艺群体中的评论工作者,加强对网络文艺的评论引导,大力倡导文艺评论说真话,讲道理,不断增强文艺评论的锐气、底气、灵气。建设好广东文艺工作者和评论工作者新家园,开创广东文艺评论的新境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战略。今年10月,中国文联、中国评协将和广东省文联共同主办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方案已经制定了,将以文艺评论的方式参与到大湾区的文化建设、文化发展,以便加快内地与港澳地区的文化文艺融合,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色发展。

文艺评论家、暨南大学教授蒋述卓广东文艺百年的特性

「视频」专家学者纵论“广东文艺百年”:一流湾区要有一流文化

1921年这个时代先声不是空穴来风,在此之前,包括梁启超等的思想潮流,包括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来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接着有了1921年整个思想潮流的蜂拥而起,它也是一个紧随着时代的潮流,而且是紧随着世界的潮流发展的。广东文艺的百年在一个很深厚的基础上发展的,至少有以下几个特性。

第一个特性就是广东文艺百年的发展是紧随着时代与世界潮流紧密相伴,而且与党的革命路线相伴而生的,为党的革命路线提供了非常多的文艺的作品,是伴随着先进思想的而生的。

第二个特性就是反映人民的心声,反映人民作为历史的主角,反映美好生活。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早期的作品到改革开放之后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歌颂人民作为主角,从《三家巷》、《香飘四季》到改革开放后的《雅马哈鱼档》,对于人民的书写和文化的反思都是这样。

第三个特性就是它具有浓烈的岭南文化的神韵。岭南文化的神韵就是带有岭南鲜明的特色,它不是以非常激烈的冲突为主的,相反是以一种平常的书写来为主的,但是它跟人们的生活更接近。

另外,广东文艺的融合、包容、创新的特性。近代以来,电影的六大创始人有四个在广东,油画的第一人李铁夫也在广东,印象派诗歌的李金发也是在广东,现代版画、漫画也是,广东人往往是全国创新意识较强的。

从时代先声这个角度去看广东文艺百年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应该好好总结如何体现中华文艺的美学精神,要进一步去挖掘。10月份举行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广东文艺界,包括文艺评论界要更多的参与,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尤其是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文艺怎么样发展,我们还要有一些更深的探讨,还要促使港澳对岭南文化进一步的认同,因为认同岭南文化也就是认同中华文化。从地域文化来讲,香港很多文艺作品都是拿广东的题材,包括武侠的题材,其他文化题材,其实这就是一种文化认同,在对岭南文化认同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中华文化的国家认同。粤派批评,我们从2016年以来一直在做,影响是挺好的,我们还想进一步把它做好。现在粤派批评丛书已经出到38本了,我们要出到50本左右,广东文艺评论家协会的意图就是要梳理一个粤派批评的学术谱系,更重要的是把精神梳理出来。羊城晚报那里还有一个研究粤派批评的陈桥生工作室,以后要进一步把这个工作做好。

文化学者、作家刘斯奋雄直之气也是广东精神

「视频」专家学者纵论“广东文艺百年”:一流湾区要有一流文化

精神史的探索非常重要,因为我们老讲广东精神,务实、开放、包容,这固然一是方面,但是精神方面也是很有特色的。在明末清初,有一个诗人评论家洪亮吉,他评论广东的岭南三家和江南三家,他说岭南三家“尚得古贤雄直气,岭南犹似胜江南”,这个雄直之气就是广东文化的精神,因为广东是个移民地区,一代代的移民都往这边走,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是逃避北方的战乱,特别是中原人不甘亡国之辱,往南边走,走到广东最后的退守之地,不仅是宋代蒙古人打进来跑到这里,满清打进来也是在这里抗清,后来的抗战也在这里,这就形成广东精神的一种雄直之气。广东靠近海外,比较早接触外来的文化,但是很明显广东人不崇洋媚外,所以这个雄直之气就是广东务实、开放、包容之外的文化精神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广东经验意义远超地域范畴

「视频」专家学者纵论“广东文艺百年”:一流湾区要有一流文化

在以往的历史或文化研究领域中,有一个常见误区——只把广东作为一个地域或区域案例看待。其实,在近现代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行程中,广东多次都是历史大变革的主场,是先行者和引领者。如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新中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等等。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广东蓬勃的民营经济和产业转型再次成为新一轮大变革的样板。广东经济已多年引领全国,历史新篇章正在书写。

从党史的角度看,中共三大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这次会议确定的路线为中國共产党奠定最广泛的社会基础,意义非同一般。

100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广东这个平台多次是历史大变革主场而非分场。广东人(指在广东的人)在舞台中心,是主角而非配角。由此对应的,涉及对许多广东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的重新审视和评价。

广东人做了主角而不自知,“岭南派”能争到鼎足而三地位就很知足了。以往不自觉的配角意识,区域或地域文化的惯性思维,导致学术研究鲜有突破。

前几年引发强烈反响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关键词是“得风气之先,领时代之变,走变革之路”,这里包含三个层面含义,当时我建议广东以此作舆论阐释。“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所有展品中没有一件新的作品,而策展思想上的新突破,新的诠释却让它们获得了新的意义。今年又看到广州文艺百年大展,用一千余件作品和文献材料,再次全面展示了广州各门类文学艺术百年来的贡献。立时代潮头,发时代先声,领时代变革,岭南这方热土在近现代以来文脉比以前更清晰了。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变革,从中国近现代文化嬗变的角度看广东,看广东所提供的经验,其意义显然远远超越了广东的地域范畴。

新的文化需要新的阐释,研究文艺理论和批评的,要有新的突破。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是全球一流湾区,一流湾区要有一流文化。

广东省文联副主席、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李洁军:新时代怎么发展广东摄影

「视频」专家学者纵论“广东文艺百年”:一流湾区要有一流文化

我们现在总在讲文化自信,在广东,岭南文化的自信在哪里?其实广东的摄影史在中国摄影史上创造了无数个第一,国内有些学者认为中国摄影史的一半在广东摄影史

第一,南海大沥泌冲人邹伯奇,1844年作为一个科学家发明了第一台照相机。前年南京大学有一个教授叫韩崇耀出了一本《中华图像史》,用了四个页码,还专门讲到邹伯奇成像术。站在百年历史的高度上邹伯奇的研究应该完善,应该深化,因为照相机当年传入对于中国摄影史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在影像中寻找建党百年的广东红色摄影史。革命战争年代的广东摄影人,我们梳理了9位,他们创造了无数个第一。比如沙飞,他创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期刊画报,就是《晋察冀画报》,是《解放军画报》的前身;石少华,他是新中国第一任摄影家协会主席,而且连任了好几届,他当年在晋中地区的很多抗战作品一直影响到现在;郑景康,中山人,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挂的那个毛主席像就是郑景康的摄影作品。百年党史挖掘革命战争年代广东的红色影像,这些人是绕不过去的。

第三,站在百年历史上看新时代怎么发展广东摄影。我们以去年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的广东三位作者获奖为契机,梳理中国摄影金像奖第一届到第十三届的获奖情况,全国获奖人总数是443人,广东大概是48人次获奖,其实也占到了11%多。怎样利用岭南摄影的优势,站在百年文化的高度上把新时代摄影工作和影像艺术推向一个高潮,我想以上这三个点,从邹伯奇到革命年代的红色摄影人、一直到这次中国摄影金像奖,广东的这三个影像第一会在中国文艺界占有一席之地的,这三个如果能成体系出书就非常有意义。

《中国文艺评论》副主编、编辑部主任胡一峰认识作为“方法”的广东

「视频」专家学者纵论“广东文艺百年”:一流湾区要有一流文化

我们每次提到创新就是想到广东的,想到广东就会想到创新,这似乎是两个可以划上约等号的观念。哈佛的汉学家傅高义先生有两本关于广东的著名著作,其中一本是《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刚才,梁江老师说到,广东在很多历史事件中都是“主场”而不是“分会场”,我想,这都说明广东确实具有“先行一步”的精神气质。文艺是时代的先声,“先行一步”的特色更加鲜明。这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方面传播先进的思想,二是在形式上,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表达,比如摄影、油画、电影,这些近代以来的“新”艺术,都与广东有关。我记得梁启超先生在一百多年前写过粤剧《班定远平西域》,里面自如地把“普通话”、粤语、英语穿插在一起;还有梁羽生很推崇的廖凤舒,写了许多有意思的粤语诗。在这些文艺作品里,都体现出广东特有的精神气质。

那么,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这种先行一步的精神气质到底是怎么炼成的?我最近读了中山大学刘志伟教师的书,他提到,如果从陆地意义上的国土来看,广东处于边缘,但如果把海洋纳入到视野中,广东就不是边缘,而是连接不同文明的支点,比如,佛教、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支点也是在广东。这就拓展了我们对“先行一步”的认识,这种气质不仅存在于近代以来的历史,而是植根于在这片土地长期耕耘的人们的真实生活。

而今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还必须加上互联网造成的“扁平世界”的背景。北京大学的金克木先生曾在谈到文艺地域性的时候提出一个观点,他说研究地域更重要的意义其实是谈问题,不同的地域的人会从各自角度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因为不同地域的人他看世界的方式不一样,所以提问的方式不一样。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文化好像正在趋同,不但物质层面是如此,思想观念层面也是如此,“特产”不需要到特定的地方也可以买到,而“观念”一经诞生就四处流传。于是,提问的方式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当我们考察一种地域及其文化时,也就需要格外重视其作为“方法”的价值。

广东正是一个为新问题找到新方法的地方,在这里,诞生了许多重要的创造性方案。比如,20世纪20年代的很多文化人找不到出路,来到广东就找到了,鲁迅是个典型,经历了广东的生活之后,他找到了新的生活。再如,建党初期如何有效开展革命运动,在当时也是个难题,而在广东最终实现的国共第一次合作,虽然后来失败了,但在当时也可视为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案。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完整思想特别是实践是在井冈山时期,但很多框架性的思考其实在广东就有了,包括他在广州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干部,其实也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创造性方案。

学术和文化领域也是如此。比如,华南研究、粤派批评等都在从不同的学科出发,触碰广东的精神气质,但从整体上认识作为“方法”的广东,对此进行理论概括,是一个值得长期耕耘的课题

广州市评协主席、暨南大学教授申霞艳立足地域,理解流动性

「视频」专家学者纵论“广东文艺百年”:一流湾区要有一流文化

谈论二十世纪,既要立足地域,又要理解流动性,尤其是后者对文化的刺激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广州文艺,理解中国文艺。改革开放之后,广州一直是人口流入城市,深圳有个口号叫“来了就是深圳人”,这是岭南文化包容开放的体现。广州一直与海外交流频繁,也是西方认识中国的一个窗口。伴随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高铁、飞机、巨轮使得山岭、海洋都不再成为交通的障碍,文化“软实力”会焕发出巨大的能量。通过百年回望,从全球视野重新理解广州,发现广州,树立文化自信,对大湾区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广东省评协副主席、羊城晚报副刊部主任陈桥生作为历史主场的岭南

「视频」专家学者纵论“广东文艺百年”:一流湾区要有一流文化

岭南的文艺总是以先声夺人的,它是以发现、以敏锐著称的。

回望一百年来广东文艺发展历史,确实值得我们骄傲。无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的领域,还是文艺本身的发展,都有非常值得骄傲的地方,譬如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文联各个协会的领头人,有不少都是出自于广东。

所以如此,因为历史把这个主场交给了岭南,再一次将岭南推上了主舞台。那就是西风东渐,来自于海洋的风,作家吕雷有一个小说的名字叫《海风轻轻吹》,在岭南轻轻的海风吹动,但是风起于青萍之末,掀起的是历史的巨澜。

回望百年如此,将眼光再往回溯到一千多年前,我们不难发现,岭南文艺第一次高潮的到来,同样得益于海洋之风。屈大均对岭南有个判断:“自唐宋以后为神州”,就是因为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以后,朝廷实行市舶制度,开启海上丝路,从而迎来了“海上生明月”的全新时代。

今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大湾区的海风,再一次站在了历史的重要关口。总结前行,深深感受到历史的责任在肩。

第二点感受,是有关于媒体和岭南文艺的关系。展览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媒体存在的力量,不仅有三大报业,更有风起云涌的杂志、期刊,像《花城》《随笔》《黄金时代》,等等。这些大众传媒平台往往都是推动岭南文艺发展的第一现场,两者相互滋养,相互成就,造成了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我相信,如果其它地方来总结,媒体在文艺发展中也肯定有它重要的地位,但应该不会像广东这样,有着如此全面深切的关系。这应该就是因为媒体的特性与岭南文艺特性的高度契合,气味相投。就是因为它的新,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喝头啖汤,开风气之先。

有学者作譬总结道,广东更多贡献的是第一稿,而不是定稿;是提供文章发表的平台,而未必是重头文章的撰写者。一句话,就是敢为人先。这是岭南文艺最重要的特质,最宝贵的传统,需要我们继续发扬。

广东省评协副主席、暨南大学教授陈志平岭南文化的“底色”和“神韵”

「视频」专家学者纵论“广东文艺百年”:一流湾区要有一流文化

书法与电影、新文学、摄影等艺术有些不同,它的历史更悠久,传统更深厚。书法是数千年中华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国人的“指纹”和“密码”。书法不仅仅是视觉艺术,更是文字、文学、文物、文化,它联系着过去和未来,是千年文脉之所系,也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我们在这里讨论广东文艺和岭南文化,需要从更广阔的时空中去把握和理解,而不可以“百年”为限。

谈到岭南文化的“底色”和“神韵”,我觉得需要把握两个关键词,其一是“阳刚”,其二是“贬谪”。岭南文化具有一股阳刚之气,这从港台的功夫片和岭南的醒狮文化可以看出来。岭南也有水,海水的鼓荡澎湃也是岭南文化的底色,岭南人低调大气是其显证。

岭南自古以来就与中原隔绝,唐宋以后才渐开闭塞,明代以来才步出落后的局面。岭南文化走向先进与历代以来入粤名人的教化有关,岭南是唐宋以来文人贬谪流放之地,韩愈、苏轼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岭南在地理和政治上的“边缘”铸就了它相对“落后”的特质。因为“落后”,所以出新的空间就大。《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岭南文化刚健的底色又导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具有战天斗地的创造精神,洪秀全、孙中山、康有为身上集中体现了岭南人的性格。明代的陈献章创制了茅龙笔,这其实是因为岭南地湿,无兔,所以没有兔毫制笔。与兔毫笔相比,茅龙笔的粗硬槎桠正体现了古代岭南文化的在野身份。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一跃而成为全国先进省份的行列,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框架下,愈发彰显出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现在的岭南文化更体现了山高水长、风起云涌、先行先试的先进性。古今差异提醒我们理解广东文艺要有多维的角度。

广东省的书法事业这些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广东书法展览和九届国展为标志,但是近些年来稍显沉寂。目前广东书坛创作水平在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而书法学术研究则走在全国前列。前些年,广东省文联和广东省书协出了一套《广东历代书家研究丛书》(22册),这显示了岭南书法史研究所蕴藏的巨大空间和已经储备的大量研究人才。岭南书法一直以来就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先后涌现了一大批研究岭南书法的专家学者,著名的如叶恭绰、麦华三、马小进、黄咏雩、李健儿、李仙根、冼玉清、王秋湄、马国权、汪宗衍、陈永正等,他们或组织展览、或编著图录、或钩稽文献、或著文论议,诞生了象叶恭绰《广东文物》和陈永正先生《岭南书法史》等一批代表论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省政协书画会具体执行的“广东历代书法展览”分别在京、粤两地的成功举办以及为配合这次展览的《广东历代书法展览丛书》的出版发行,更是岭南书法研究在新时期的重要创获。这些年,我非常关注岭南的书法文化研究,以赓续传统、绍继先贤为己任。做了一些有关岭南书法史研究的工作,如撰写《陈献章书迹研究》,编著《香山墨韵——中山近五百年来书画名人研究》,策划《广东历代书家研究丛书》等在最近的《时代先声——广州文艺百年》的展览中,我的一本《黄庭坚书学研究》得以展出,这让我深感荣幸。这也说明,组织者对于书法学术研究的高度重视。在目前的广东,开设书法专业的高校也越来越多,这昭示了我们书法研究的广阔空间和美好未来。

时机成熟的时候,建议举办一个广东百年书法大展。“近百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概念,广东文艺百年,文化与政治充分融合,古今分野更加分明。更为重要的是,近百年见证了一个民族从屈辱走向自强,因而值得特别重视。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视野之中,文化和文艺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

广东美术馆研究员王嘉寄希望于珠江流域

「视频」专家学者纵论“广东文艺百年”:一流湾区要有一流文化

上世纪30年代,傅抱石曾经断言:“中国画的革新,或要寄希望于珠江流域。”回看广东美术的百年历程,我们发现这样两个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带着对南粤大地的热爱,有的在这里定居,有的只是在这里短暂停留,他们用各种题材的艺术作品,对广东美术的发展推波助澜,给这里带来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气象。另一方面,不少画家从广东出发,走向全国各地,把广东这片热土的欣欣向荣的艺术,带到四面八方。在这个意义上,广东美术的百年历程,是在广东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历程,也是广东以开放的姿态,面向全国各地交流、互动、传播、共享的历程。在这个意义上,广东美术的百年历程,不仅是属于广东的,也是属于这个时代的。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赵军:真正应该挖掘的是精神史

「视频」专家学者纵论“广东文艺百年”:一流湾区要有一流文化

关于对文艺作品的感悟,这段时间以来比较多的想到四个字,就是“读懂中国”,从“广州文艺百年大展”里可以延申为“读懂广东”。当中国的改革、中国在世界的形象走到今天,需要信息对称,需要让全世界读懂中国,这一个很重要,是在纪念党的百年时刻作为文艺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广州去年在中国电影金像奖上面得了两个很罕见的大奖,一个就是中国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就是《掬水月在手》,写叶嘉莹先生在改革开放后,50多岁从美国回来到现在,将近100岁了,她一直在南开做中国传统文学的传播。《掬水月在手》从传统角度让我们读懂了中国。上个星期央视感动中国2020年,她也是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另一个是广州电视台拍《点点星光》,拿了最佳儿童片奖,它从现实的角度让我们读懂了广东。

最近中央电视台又拍了一部电视剧《觉醒年代》,《觉醒年代》也是一部读懂中国很好的电视剧,但是它和《掬水月在手》、《点点星光》的角度不一样。《觉醒年代》挖掘中国革命的精神史,这不是广东拍的,它又跟广东有关系。中国革命的精神史这个提法是很少人提的,一般人会说思想史等等,我个人的研究认为,思想史等等更多的是从哲学的层面去探讨,而精神史我认为它更多的是从认知的角度。我们真正应该挖掘的是精神史,精神史就是中国人民这100年,中国共产党这一百年他们是怎么样在认知,在探索中国未来的,中国和人类未来的道路上面艰难曲折,付诸牺牲那样走过来的。

关于精神史的研究,我们最近准备拍一部叶挺独立团的战争片。我们挖掘到一个史料,就是共产党武装的叶挺独立团他们在昏暗的车厢里开往湖南,要跟北洋军打,在车厢里传阅的一本小册子,这个册子是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些东西我们要把它写进文艺作品中间,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写出三个字:“精神史”,这是中国人民探索着走过来的。不管是当代广东,还是百年前的广东,这条精神史的探索是中国人民一如既往的最珍贵的历史。重点是中国社会转型的这100年,精神史的探索应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