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历史沉淀 现实观照、让文化自信源远流长

更新日期:2021-02-17 16:01

中华文明薪火延续千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文化生命力,带来深厚恒久的文化自信。近年来,文化类节目呈现井喷态势,一些创新色彩浓郁的文化节目频频引发网友热烈探讨,形成所谓 “出圈”效应。创作者们从传统文化的深厚养分中汲取创作养料,引领“荧屏清风”和现象级流量。2021年开年,又有一批节目与作品被市场与观众广泛关注,尤其是总台更是接连推出《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底蕴深厚、引人回味的精品力作。

这里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本质问题是:在快速变迁的内容创作市场,什么样的文化创作才最具“内容生命力”,能够在诉求多元的用户市场中形成“最大公约数”?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下文简称“总台”)今年春节期间献上的“顶配”文化大餐为例,我们似乎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

 

历史沉淀 现实观照

让文化自信源远流长

 
 
 

今年春节档,总台陆续有一批文化节目上新,不仅有备受口碑好评的经典IP迭代升级,也有新晋原创综艺登台,共同为观众打造丰盛的春节文化盛宴。仔细关注这些“文化新作”就会发现,节目都从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中找寻创作切口并加以放大,并在时代价值的演绎中赋予现实观照,从而提振民族复兴的精气神。

 

总台春节档献“顶配”文化大餐,看媒体如何打造内容生命力与公约数效应?

强化文化自信,需要找到具象的载体才能避免泛泛而谈。比如于大年初一开播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尚书》《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史记》等流传千古、享誉中外的经典名篇,将其作为创作养料,将“珍珠”串联成文化之链,构建深刻全面且有洞见的文化传播、交流的历史图谱,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在第一期节目中,九十多岁的秦朝博士伏生,讲述了一生和妻儿舍命护《尚书》的故事。网友们纷纷评价道:“这是什么神仙节目啊,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又泪流满面”。可以说,以典籍为出发点,总台再次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认知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独特视角。

 

总台春节档献“顶配”文化大餐,看媒体如何打造内容生命力与公约数效应?

于初二晚和初三晚播出的第六季《中国诗词大会》和第四季《经典咏流传》都是以诗词作为文化传承的指引载体。前者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诗词史,带领观众在荡气回肠中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源远流长;后者继续延续经典传唱的节目模式,围绕“献礼建党百年,唱响英雄之歌”这一主题,将英雄故事的传唱融入节目“和诗以歌”的特色。

 

总台春节档献“顶配”文化大餐,看媒体如何打造内容生命力与公约数效应?

从历史积淀中寻找创作源泉的同时,节目也格外着重建立与时代的现实关联。比如第六季《中国诗词大会》就在题目的设计中融入国家高光时刻,还增设了与防疫有关的题目;而第四季《经典咏流传》也立足新时代文化自信,通过云端连线、故事分享等手段让英雄价值的延续在荧幕呈现上更为完整。

既有历史的积淀,又着力融入时代精神,这或许就是文化创作“内容生命力”源流的所在。这其中所彰显的文化自信不仅源自深厚的传承,更源于植根新时代人民为中心的实践沃土,因此更加蓬勃强劲。二者的叠加,才实现了艺术价值与文化高度的双丰收。展现传统文化之美固然重要,若想让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赋予其与时俱进的时代意涵方是创作者应着力的方向。

 

率先探索 长期积累

让文化创作历久弥新

 
 
 

文化节目的“内容生命力”不仅需要依赖节目在内容创作层面的深度挖掘,更需要依赖成长的沃土。近年来,总台坚持打造“有文化、有品质、有规模、有声势、有影响”的文艺节目,全力实现艺术水准和人民满意度“两个有所提高”,推动文艺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文化节目的探路先驱,总台更希望优质的文化产品能历久弥新。

其一,总台是最早在文化节目领域探索新路的“领路者”。早在几年前,在国内娱乐节目当道、优质文化节目处于缺位的情况下, 总台以国家媒体的责任感和大台的创制能力为核心,主动冲锋陷阵,占领“清流综艺”制高点,培育了《朗读者》《国家宝藏》《故事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经典IP,奠定了总台内容创作的深厚文化底色;而《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一系列高品质、深立意的新节目的陆续问世则让这底色更加绚烂夺目。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凝聚起万众一心、同心筑梦的自信力量。

 

总台春节档献“顶配”文化大餐,看媒体如何打造内容生命力与公约数效应?

在这些节目中,不乏现象级的流量。如近期开播的《国家宝藏》第三季携手中华大地九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将建设文化强国的“大写意”,绘制成一幅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播出至今,节目在豆瓣评分9.5,连续三周位列国内综艺榜第一,B站弹幕超40万,彻底打破了“综N代”难续前作的魔咒。

 

总台春节档献“顶配”文化大餐,看媒体如何打造内容生命力与公约数效应?

其二,总台在长期的内容创作中形成了一条不断壮大的文化“节目带”。在风云变幻的内容市场,有“持久生命力”的创作绝不是留下一阵快速刮过的风。通过长期积累,总台在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中已经将硕果累累的文化节目串联,形成一条特色显著的“文化节目带”。在热点快速切换的当下,一个节目的火爆与陡增的流量或许只是一种偶然。而以真正打动人、感染人的精品力作串联起来的“节目带”,才能在网上网下激活最大公约数,并长期存留于内容创作市场。

 

总台春节档献“顶配”文化大餐,看媒体如何打造内容生命力与公约数效应?

总台所构建的文化节目带,既有经典节目的传承,也有创新节目的不断加入。经过多年的持续耕耘,形成了以春晚、宵晚、秋晚、跨年、网晚五台大型晚会为核心,以《朗读者》《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等系列大IP为两翼的精品节目带,凸显总台作为国家媒体独有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格局,让文化自信的力量在高品质的节目中得以不断壮大。

 

总台春节档献“顶配”文化大餐,看媒体如何打造内容生命力与公约数效应?

总台独有的“大晚会+大IP”模式, 其初心与使命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尽情绽放的舞台。通过融合传统与流行元素,将现代内涵注入民族精神,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收视需求,形成网上网下、不同代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效应,不断激发全民新时代再启航的向心力。如今年的春晚、网晚,都通过丰富的节目类型和深厚的文化韵味,形成了现象级的传播。刚刚开播的几档节目,也同样赢得了用户的热烈回应。 

其三,总台不断向文化节目当下的生存价值“自我发问” “自我升级”。不得不承认,当下的内容市场并非缺乏好节目,而是因为过于海量的内容使得优质的创作往往被淹没在白热化的竞争中。因此,总台并没有选择盲目沿着既定的创作轨迹前行,而是不断向市场与受众群发问,以不断演进的创新能力推动文化创作的升级再出新,强化节目在当下的影响力。比如今年春节期间的“文化大餐”之一,第六季《中国诗词大会》便全新设计了千人团,以宏大的穹顶方式在节目舞台中首次出现。节目还首次启动了开放式命题,进一步对题目创新设计。第四季《经典咏流传》则在作品解读上加大升级力度,并用道具、历史资料、书信的融入来强化文化底色。

 

总台春节档献“顶配”文化大餐,看媒体如何打造内容生命力与公约数效应?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人不可或缺的“年俗”和历久弥新的集体记忆,有着近四十年历史的春晚,更是从未停其自我革新的脚步。牛年春晚通过对文化传承与时代命题的不断深入以及形式创新与科技应用上的大胆突破,坚持调平不同受众群体的收视需求,再次为亿万观众献上了老少皆宜的丰盛“文化年夜饭”,其经久不衰的的魅力和在中国人心目中不可替代的那份重量始终如一。而牛年春晚的热度与口碑,不能仅仅依靠一个抓人眼球的爆款带来的偶然性红利,尤其是作为一道万众瞩目的“国民大菜”,它更不可能迎合少数人胃口烹制“小菜”,唯有凭借其作为国家项目、民心工程不断超越自我、持续升级迭代的创新姿态和大格局,始终以文化匠心和全球视野为海内外华人贡献连接四海、同频共振的除夕“文化大餐”。

 

立心铸魂 成风化人

让文化内核深入人心

 
 
 

通过对总台文化节目的复盘,我们对文化的“内容生命力”或许可以给出新的诠释,这是一种以主流媒体的深度滋养,让饱含历史积淀与现实观照的优质内容实现从诞生、壮大再到不断推陈出新的力量。如果将总台的创作平台比作一片沃土,那么这些备受瞩目的好节目便是立足其上枝繁叶茂的森林。当然,“内容生命力”还需要最重要的一步才能得以长期延续,那便是赢得人民认可。

 

总台春节档献“顶配”文化大餐,看媒体如何打造内容生命力与公约数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艺要赢得人民认可,花拳绣腿不行,投机取巧不行,沽名钓誉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轿,人抬人’也不行。”实际上很多媒体创作内容产品时,总是被多重利益因素牵绊。想获得观众持久的喜爱首先要保证自身创作的内心纯净。如果只是一味地以投机网友喜好的方式产出文化节目或现象,便污染了创作的初心,也无法达到让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成风化人”的目的。

近年来,总台选择将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类综艺集中于春节播出。这样的做法不仅适配全家围坐一起收看这些老少皆宜文化节目的场景需求,更有利于让更多人感受到在身边处处闪耀的文化自信,更好地凝聚起“培根铸魂”的正能量。或许就是这样一个时间段的选择与设计,体现出总台希望这一类文化节目最大范围触达到观众的本质诉求——并非话题的引爆、节目的出圈、可观的流量,而是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真正深入人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就“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新的擘画。作为国家媒体的总台,在传承弘扬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方面使命艰巨、责任重大。一方面,既要做好内容供给侧改革的“头雁”和“标杆”,生产出更多代表最高水准和示范效应的优质文化内容,也要肩负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使命,用持续的努力在不同年龄层、不同审美偏好的用户中画出最大“同心圆”、求取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