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核废料入海的提议,掘坟“不添麻烦文化”

更新日期:2021-02-15 18:12
地震,震掉了日本的“妆”!核泄漏阴影下,日本文化的3个困局

“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们想先听哪个?”

一个日本网友在推特上卖了这样的关子,而其他网友则在评论区揭晓了他的答案:

坏消息是一场强震再度袭击日本东北部地区。

按照日本气象厅的说法,当地时间13日23时8分左右,日本福岛县近海发生里氏7.3级地震,震源深度64公里。

好消息是这场地震并没有引发海啸和大型核泄露,只有100多人受伤。

由此可以看到,日本人仍对2011年“3·11”大地震心有余悸,正是那一次9.0级地震,掀起了日本东北部太平洋地区的海啸,并且引发了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

核泄漏事故的阴影,至今仍然笼罩在日本上空,挥之不去。

相比于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日本人更关注的,仍是核电站。

“只要没有核泄漏就好。”

这句日本网友的评论,道明了日本人的心声。

看起来,9年过去了,人们已经从福岛核电站泄漏的灾难中走了出来,但实际上,核泄漏早已经从突发的自然灾害变成一种文化事件,成了国民集体意识的阴影——

正如90年代初房地产泡沫破裂一样,注入了日本危机文化的潜意识。

自然的地震过去了,但日本仍在绵绵不绝的文化余震之中。

或者说,这场福岛余震,又一次引发了日本的文化海啸。

地震,震掉了日本的“妆”!核泄漏阴影下,日本文化的3个困局

第一、后福岛核事故时代,深藏信任危机

一位日本媒体人曾经说过:福岛核事故给日本国民所造成的心理伤害,难以估量,因为它不仅夺去了许多无辜者的生命,还带来了人民对政府的深度不信任。

核能,对日本人来说,意味着毁灭和恐惧。

二战的尾声,美国在广岛、长崎投放的原子弹,至今仍在日本人的国民记忆中。

因此,上世纪60年代,当日本提出要利用核能时,遭到了日本国内民意的汹涌反对。为了安抚民众,日本政府拍胸脯保障——日本使用核能,绝对安全。

在福岛核电站上马时,日本政府也反复强调核电站的安全性,以打消国民的顾虑。

地震,震掉了日本的“妆”!核泄漏阴影下,日本文化的3个困局

然而,311地震引发的恐怖的核事故,无疑狠狠地打了政府的脸,也让政府丧失了相当程度的公信力。

日本人对日本政府生出了深深的信任危机:核能这么恐怖的力量,政府都可以欺骗,还有什么不能骗?

因而,其后日本政府关于核能的任何提案,都会遭到相当数量的国民反对。国民与国家间的信任,就此破镜难重圆。

地震,震掉了日本的“妆”!核泄漏阴影下,日本文化的3个困局

第二、核事故处理两难,引发道德困境

核事故的灾难,不仅在当时,更在事故爆发之后。

摆在核事故爆发国面前的首要难题便是:泄漏的核材料如何处理?

在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核事故便是前苏联爆发的切尔诺贝利事件。苏联动用了举国的力量,耗费巨大,才将核废料储放进特制的“石棺”里,而日本的处理方案呢?

前不久,日本抛出了处理方案:将核废水,排入大海。

一时间,引发国内外巨大的反对声浪,因为这无异于自己造孽、却让全球埋单。

尽管日本政府反复强调:“这是唯一的选择。”但这一提案,还是遭到了各国的口诛笔伐,也让日本国民感到羞耻。

说白了,自诩“文明”的日本国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

默许本国政府排放废水,则是让别国替本国承担罪责,但日本人又知道,无法处理的核废水,最终会吞噬这个国家。

地震,震掉了日本的“妆”!核泄漏阴影下,日本文化的3个困局

第三、核废料入海的提议,掘坟“不添麻烦文化”

但凡在日本生活或工作过的人,都会对日本“不添麻烦”的文化,印象深刻。

什么是“不添麻烦”文化?简单说,日本社会遵循一条铁律:不给别人添麻烦。

日本文化是高度集体主义的文化,而高度集体主义文化在个体的投射,便是严格遵守纪律与规则,对个人主观能动性完全抹杀,而“添麻烦”的行为,无疑是打破个体在集体中的身份定位。

因此,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成了日本人潜意识里的处世原则,也可以说是日本社会的最高准则,甚至于新闻曾报道过:一位日本老汉杀了自己40多岁的宅男儿子,因为儿子会给其他人添麻烦。

然而,把核废料排入大海,可谓是日本在给全世界、全人类添麻烦,这对于恪守不添麻烦原则的日本国民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而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这种“添麻烦”的行为,不啻于掘了日本“不添麻烦文化”的坟。

地震,震掉了日本的“妆”!核泄漏阴影下,日本文化的3个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