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苏州发布全国首个苏式文化地方标准

更新日期:2021-02-11 16:36
2月8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从苏州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苏州发布全国首个苏式文化地方标准《苏式传统文化 苏扇(绢宫扇)制扇技艺传承指南》。
苏州是一座被文化浸润的城市,也是是江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历史遗存底蕴深厚,文化艺术星光璀璨。记者观察到,今年以来,苏州为全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可谓是大动作频频。 “十项工程”提升首位度和辐射力 1月12日,苏州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大会出台了《“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3年,通过大力实施“江南文化”品牌塑造十大工程,使苏州“最江南” 的文化特质更加凸显,全面提升在江南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首位度和辐射力,推动苏州文化建设“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建设古今辉映、特质鲜明、影响卓越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1月27日,苏州市举行“百馆之城”发布会,宣布苏州已建成开放包含纪念馆、陈列馆以及馆藏古代书画、古籍的美术馆在内的各类博物馆102家,达成“百馆之城”称号。全市文博事业、文博经济的发展,也为打响“江南文化”品牌、实现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打造富有文化内涵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苏州“运河十景”建设正式启动,将着力打造吴门望亭、浒墅关、枫桥夜泊、平江古巷、虎丘塔、水陆盘门、横塘驿站、石湖五堤、宝带桥、平望·四河汇集等十大运河文化地标。 而此次苏州发布的全国首个苏式文化地方标准,给出了苏扇(绢宫扇、檀香扇、折扇、纸团扇)包含制框、装柄和糊面三个主要步骤的传统绢宫扇制扇技艺相关内容,并就技艺还原改良、传承人培养和文化弘扬等方面给出了建议。该标准率先在苏式文化领域开展探索,其发布实施有助于苏扇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苏扇制扇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它反映了苏州的社会文化,体现了古人的审美创造,同时也作为一种工艺形态折射了苏州独有的造物传统与造物智慧。接下来,苏州市市场监管局将打造一系列苏式传统文化标准,以标准为手段,弘扬苏式传统文化,助力苏州重塑江南文化的核心地位,打响“江南文化”品牌。 用数字赋能公共文化服务 打好江南文化品牌,需要通过数字赋能公共文化服务,尤其要全面推动文明实践和城市文化建设提档升级。 近日,江苏张家港的旅游景区暨阳湖畔,新开了一家能听能看的书房。据工作人员介绍,新开业的“益空间·湖畔书房”共有14000余册有声图书,书房内不仅有阅读区、自习区,还可以通过喜马拉雅App听书。书房全年开业,开业时间为上午9点至晚上9点。 “书房内的图书,涵盖了绘本、文学、健康等各个方面,市民可以通过市民卡、身份证或者微信扫码借阅图书,节假日、晚上散步都能带着孩子来看书、听书。”游客说起“益空间·湖畔书房”都赞不绝口,称其为江南文化建设拓展了“新空间”。 “益空间·湖畔书房”无疑是江南文化的又一新阵地。作为城市文化服务品牌,该书房不仅能更好挖掘整合城市公共资源和空间,更是精准对接服务群众需求,做到了以空间承载文化、以文化涵育文明。 而春节期间,苏州全市国有旅游景区面向留苏外地职工免费开放白天第一道入园门票;各级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室)、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春节期间照常开放,70%以上的展览及社教活动可随时享受 “云展播”“云点播”;组织专业文艺院团推出昆曲、评弹、滑稽戏、锡剧等传统经典剧目专场演出;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保护单位、非遗项目传承人开展“非一般的牛年”系列活动……带大家体验“最江南”的苏式年味。 “今年,我们将通过‘组合拳’的形式,带着苏州文艺精品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唱响‘江南文化’品牌,加强‘苏州最江南’印象。” 据苏州演出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州市歌舞剧院副院长陈伟说。 在人才培养上科学布局 要全面提升苏州在“江南文化”话语体系中影响力,苏州在文化人才建设上,急需培养和储备一大批多层次、多学科、多样性的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人才,不仅仅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加需要一大批综合型文化人才。 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百名优秀戏曲专业专兼职教师”名单,江苏省5名优秀教师入选,其中便包括苏州市艺术学校教师、实践演出团团长、国家二级演员赵晴怡。从2000年至今,她已教过12个昆曲大专、中专班,带过约250名学生。赵晴怡介绍,她是把培养好的“螺丝件”,交给学戏课的老师,为的就是让江南的戏剧文化培养更多更好人才。 建构“江南文化”高地,离不开文化人才夯基。苏州一直致力于培养文化遗产手艺传承与保护的多样人才,像赵晴怡这样的文化人才越来越多,苏州的文化人才队伍也愈来愈强,铸造“江南文化”品牌才更有后劲。 同时,建构“江南文化”高地,尤其要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要提供更多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培养适应标准化、可复制、规模化文化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生态磁场。 对此,苏州计划加强雕刻、苏绣、缂丝、木作、苏扇等工艺美术产业集聚区建设;全力推进“江南小剧场”布点扩面,推动评弹、昆曲等地方特色文化进酒店、进景区、进特色街区;推动昆剧、苏州评弹、苏剧、滑稽戏等传统院团发展成为国内同行业排头兵和展演中心,歌舞、锡剧等转企院团发展成为演艺产业骨干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