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正月贴的对联被称为“春联”

更新日期:2021-02-10 15:13

在中国,春节时家家户户的门左右两侧柱子要用红纸张贴对联,在上面写上吉祥的祝福语。

这个习俗从来没有废弃过,自古以来延续至今,在正月贴的对联被称为“春联”。

对联是成对贴的,横着联结左右的是“横额”(也叫“横批”“横联”),张贴在成对的对联上面。

对联为什么是中国独有的文化?日本人学不会的原因在这里......

清·郎世宁《乾隆帝岁朝行乐图轴》(局部)

在日本的寺院中对联是很少见的,只能看到独立的横批,也可以看作寺院的牌匾,在山门的位置写上巨大的“某某寺”的字样。

因没能形成两副对联间的联系,所以日本的寺院不称其为横联,只能叫横额或者扁额。横是以竖为前提,叫横联是不够恰当的。

明明日本的门上引入了扁额,在门柱上不写对联(也叫门联)的原因是考虑到看的人的心态,即日本人没有欣赏对联的习惯。

比如,中国稍微读过一点书的人都会在看到门联时感叹,“这写的真好啊”“这副对联有点牵强吧”这样经常相互品评。

对联部分最为重要。律诗必须有两联对句,写律诗只能找对句,在两句话间取得平衡是很重要的。

因为一篇律诗有八句话,全诗写出四联对就够了。首联(第一句和第二句)和尾联(第七句和第八句)即使不对仗也是可以的,但颔联(第三句和第四句)和颈联(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对仗。

如在《奥之细道》中引用的杜甫有名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在这首诗中,首联是对仗的。国与城相对,“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山河在”与“草木深”对仗又增一番,使对偶句纵横变幻、巧夺天工。

对联为什么是中国独有的文化?日本人学不会的原因在这里......

清·丁观鹏《杜甫诗意图》(局部)

第二联: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也对仗工整。“感时”与“别恨”是寄托感时伤别的感情。“花”与“鸟”以花鸟拟人,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烽火是与战争有关的事物,面临连续不断的战火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家”与“书”相对,“三月”与“万金”一一对仗,“连”与“抵”在语法上相对。

从这样的语义看来,纵使是日本读书人也可以欣赏对联。但除了语义上的对仗之外,还要加入词语音调上的对仗。

中国所有的文字发音并不都是平的,对仗的句子要求前面是平音,后面是仄音。

“国破”是仄音,“城春”是平音,读起来平仄相对,对仗的效果更佳。“山河在”是平平仄,“草木深”是仄仄平,完全相反。“感时花溅泪”是平平平仄仄,“恨别鸟惊心”是仄仄仄平平,后面以此类推。

这种音调上的调和,让日本读书人欣赏是不可能的。只有汉语有音节的声调语,在这一点上,没有音调的日语与汉语间存在很深的沟壑。

日本的读书人中除去个别特殊的例子,自古以来都可以用日语读中国的诗词。

像前面说的那样,意思上的对仗能理解,音调上的对仗怎样也读不明白,对仗的韵律美便因音调的缺失减少了一半,难怪在日本没有普及欣赏对联的习惯。

不过,这样避免了人们在日本的大建筑物的柱子上面公然的乱写乱画,所以在柱子上写横额就够了。

日本有新年在门前装饰松树或松枝及珠连绳装饰物的习惯。门松是吉祥之物,结绳装饰是能驱魔之物。

与之类似,中国贴春联的习俗也是从在门前挂上驱魔的“桃符”得来的。

《燕京岁时记》中,人们在桃木板上书写联语称为春联。桃符是在桃木板上写“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意在祈福灭祸。

《淮南子》中有关于桃符的记载,说它长七八寸,宽一寸左右。古代的中国人认为桃木有驱魔的神力,在村落入口处栽种许多桃林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对联为什么是中国独有的文化?日本人学不会的原因在这里......

明·文徵明《桃源问津图》(局部)

日本丙午迷信是不能被忽视的存在。从内山完造那里听到这件事的鲁迅说:“如果用中国的桃木制作人偶便能破除灾祸。”

桃木有很强的神力。日本三月的节日被称为“桃花节”,来源于中国用驱魔神力最强的桃木做弓来辟邪的习俗。

最初人们在七八寸长的桃木片上写有巫术的神灵名字之类,为了能贴在柱子上就用纸来写,纸上可以写更长的文字。

后来慢慢衍生出举行丧礼时赠送挽联的习俗。在挽联中写上逝者生平事迹,极力称赞他一生的功绩。

后来演变为陵庙的门联,还是追悼死者的生平。这回去成都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时看到了大量的楹联,其中有一副郭沫若写的。

志见出师表,

好为梁甫吟。

还有董必武写的: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有些很简明,有些很长,行程很紧迫的游客应该没有时间逐一欣赏这么多长短不一的对联。

对联为什么是中国独有的文化?日本人学不会的原因在这里......

元·赵孟頫(传)《诸葛亮像》

据说,王天培也曾给武侯祠题过对联,每37字一句,总共74个字,有时间的人可以尝试为对联添加标点。但这不是最长的联,也有更长的对联有些让人厌烦。

公本职宇耕田人为感殊遇驱驰以三分始以六出终统一古今难效死不渝遗恨功名存两表

世又陈强古冶子应笑同根煎急谁开诚心谁广忠益安危天下系先生已往缅怀忠义抚残碑

昆明大观楼有180字的对联。扬州平山上鉴真和尚出家的大明寺的厅堂里,有86字的对联。只有在忍受寂寞的时候才能读得进去吧。

联中语句的大部分都是从其他人的诗文中借用过来的,比如成都武侯祠中:

忆昨路绕锦亭东,

先主武侯同閟宫。

是从杜甫《古柏行》中借用过来的。这副对联是在1976年被重新写上去的。

诗圣杜甫的诗集可算是对联的宝库。我登泰山之后拖着疼痛的脚去济南大明湖游玩,在湖中岛的亭子(也叫湖心亭或者历下亭)中再一次看到以杜甫的对联作为装饰的情况。

海右此亭古,

济南名士多。

济南是很美的城市,大明湖边清新绿色的柳条在水面上荡起层层涟漪,能想象出在花朵盛开时景色有多美。

对联为什么是中国独有的文化?日本人学不会的原因在这里......

宋·佚名《柳塘泛月图》

历山的影子倒映在水面,山水美景融合在一起,浑然天成。有一副对联与济南美景相称。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荷花就是莲花,以这副对联为例,莲花和山色都是在湖上可观赏到的美景。

凑齐四、三、一、半这些数字,上联的“面”字,下联的“城”字为了保持平稳的对仗各自使用了两次。

这两句诗是清朝刘凤浩所写,用来说明当时济南画家铁保的画作。我试着问了一下刘凤浩的这副对联是纯为这亭子而作,还是后人从他的诗中摘抄而成,导游也不清楚。

杜甫的诗文造诣很高自不必多说。与之相比,用其诗文做对子对对联,作为文字游戏的娱乐性很强,作为文学价值的评价就比较低了。

即使如此,因为吸引了很多游客过来参观,这副对子除了有文字游戏的娱乐性之外,还起到了很大的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