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表达反抗殖民、争取人身自由等政治主题

更新日期:2020-04-16 12:38

研究非洲本土电影,不能简单地套用欧美电影的标准,而需要通过特定的阐释框架来理解这一系列电影文本和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非洲电影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律,去殖民化是其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在殖民时期,欧洲殖民宗主国忌惮电影无远弗届的传播力,扼杀了非洲本土电影生产的可能性,非洲大陆上只能播放为殖民意识形态服务的欧美电影。20世纪60年代,非洲刚挣脱殖民帝国的政治管控,战争的创伤和暴力的记忆尚未远去,经济的殖民和文化的殖民依然存在。塞内加尔的奥斯曼·森贝(1923—2007)、尼日尔的奥马鲁·刚达(1935—1981)等非洲电影先锋均自觉地与第三世界电影同行一道,把电影当作鼓动革命、参与政治的工具,并通过对政治腐败、宗教斗争、女性解放等宏大议题的表述,反思非洲民族的历史与命运,表达反抗殖民、争取人身自由等政治主题,从风格与内容上塑造迥异于欧美电影的非洲文化形象。

森贝执导的《马车夫》(1963)被公认为撒哈拉以南地区第一部电影,在这部不到19分钟的短片中,影片通过对马车夫一天生活的展示,呈现出后殖民时期非洲底层人民的生活现实。片中的马车夫犹如城市的漫游者,透过他,观众得以管窥城市的面貌;当他载着客人来到一片法国人的白色高大建筑物附近时,被警察拦住不准靠近。尽管国家已经独立,但非洲人民面临的身份区隔仍然让人触目惊心。而影片多处以画外音不断重复马车夫的内心独白——“我是谁”“我将会怎样”,表露出非洲人民的身份焦虑。

一位非洲电影专家曾言,“由于殖民的历史传统和不独立的当下现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电影不可避免地要讨论身份,并且和讨论独立一样多”。非洲第一部长片《黑女孩》(1966)同样是对非洲身份的深刻反省。影片开头,由于塞内加尔宣告独立,法国雇主带着黑女孩一起返回法国。得知这一喜讯后,黑女孩兴奋无比地告知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这种非洲人对欧洲殖民宗主国的身份认同与迷恋,被后殖民理论家弗朗兹·法农描述为“黑皮肤,白面具”。片中的黑女孩到达法国后才发现情况远非她想象的那样,便开始控诉 “法国不是想象的天堂,我不是在厨房就是在卧室”“法国是黑洞?为何我在这儿?”影片由此揭露出欧洲对非洲人民的新奴役形式——精神奴役。借由这部电影,导演奥斯曼·森贝被称为“非洲电影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