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文化 >

长沙历史悠久,古墓古迹遍布

更新日期:2020-03-11 16:39
长沙传统节日 长沙古城历史文化

长沙节日

四月八四月八日为佛祖释迦牟尼生日,南朝时即有是日以香水浴佛,共作龙华会之习。长沙古有造乌米饭(俗称青精饭)之俗。无子者往佛寺许愿乞儿。浏阳的一些地方,此日将写有“四月八,佛祖先。毛姑娘,请上天”的纸条呈“十”字形贴于厅堂廊亭处,据说可防毛虫瓦蛆。

端阳节是与年节、中秋并列的民间重要节日。这一日,长沙人民为了纪念屈原特意举办龙舟竞渡比赛,人们从几十里以外向湘江、浏阳河、捞刀河两岸涌来,找有利地形观看。午饭后,赛船将龙王接上船头,竞渡开始。船上健儿随着锣鼓节奏,振臂扬波,奋勇争先,两岸如体育场之看台,人头攒动,铳炮喧天,喊声动地。赛事至傍晚犹酣,有的于初六日加赛,赛毕举行送龙王仪式。民间以为划龙船可禳灾(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多灾)。浏阳新开一带,在端午前一个月,即战鼓催人,谓龙舟鼓,村民欢聚演练,龙舟竞渡气氛提前到来。

六月六古称天贩节,俗称“杯官生日”。官,亦称鄱官,相传是灾害之神。是日城内多设醮,以禳灾。农家则剪纸为田神,上涂鸡血,举之于竹竿,每田插一根,叫敬官。有的于五更时杀雄鸡祭于田间,叫祭官,以求禳灾丰稳。读书人曝晒书画,妇女翻晒珍贵衣服。寺庙词堂翻晒经书族谱和菩萨袍服,故是日又名晒谱节,谚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

长沙当地特色

长沙历史悠久,古墓古迹遍布,尤以楚文化、彩瓷、学府、书法胜地、绘画、古乐为最。

楚文化:长沙已发掘楚墓3000多座,汉墓10000多座。出土了我国迄今时代最早的铜剑、毛笔、天平、帛画、皮革鼓以及竹简、漆器、长3米以上的兵器、越式青铜乐器,以及200多件壁(原始玻璃)等。

彩瓷:在英国的牛津大学及日本、朝鲜等许多国家的博物馆内,陈列着烧有“天下第一”、“天下有名”的中国彩瓷,这些都出自唐代的长沙窑。

学府:创建于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在北宋就被公认为全国最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直到清末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再改建为湖南大学,千年弦歌不绝,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对荆楚,乃至对全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书法胜地:汉晋以来,长沙书家辈出。欧阳询独树一帜,名扬中外,唐时高丽王曾遣使求之,现日本《朝日新闻》报头即集欧字。他的家乡――望城县书堂山,欧阳询洗笔池尚存故迹。僧人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颇好笔翰”,写秃了的笔用土埋好,自称“笔冢”,专心临书,而成“草圣”,被李白誉为“天下独步”。

绘画:长沙的绘画技艺源远流长,在楚汉帛画中就有杰出的表现。北宋的长沙画家易元吉名声极大,应召入宫。相传监厅原有燕巢二窝,易元吉于屏上画一鹞,燕竟望而飞迁。可见画得何等传神。

古乐:浏阳乾嘉时乐工邱之睦,所继承创研的浏阳文庙古乐,弥补了早已失传的中国古乐“八音”中的“瓠音”。据说袁世凯“登基”欲用古乐,派人考察的结论是:“曲阜古乐徒拥虚名,远不及浏阳古乐完备”。

皮影戏

长沙皮影戏形成于明朝万历(1573-1619)年间,旧时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流行于长沙、湘潭、浏阳、望城、宁乡等地。

长沙皮影戏用湘剧和花鼓戏唱腔,一般为三人班,3人都具有吹打弹唱的艺术能力。演出方式有整本和散句之别:整本的节目主要有《封神榜》、《水浒传》、《岳飞传》、《杨家将》等;散句的节目有《五更劝夫》、《山伯访友》、《小姑贤》、《哪吒闹海》等。艺人在演这些散句时,必加杂戏,即选取一些发生在观众中的趣闻秩事,编排成戏,插在中间演出。

由于长沙皮影戏制作和演出简单,戏中内容又多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因而深受城乡群众欢迎。目前,长沙地区尚存皮影戏班100来个,艺人400人左右。在长沙市红色剧院可以欣赏到皮影戏演出。

庙会

长沙自古庙宇林立,香火旺盛,由庙宇产生的大小庙会多不胜数,形成了旧时长沙城乡广大劳动人民的民间文化生活。

旧时长沙城乡的庙会中,陶公庙会是规模大、影响远的庙会之一。该庙位于长沙县榔梨镇临湘山上。直至今日,每逢两个陶公菩萨生日--农历正月十三和八月十七,群众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拜祭活动,庙里香火灼天,钟鸣鼓响,进香信众,摩肩接踵,成为一大胜景。陶公庙的春秋庙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陶公庙也于1986年初定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长沙地区除陶公庙会外,还有其它许多庙会。这些庙会与陶公庙会比较,只是在内容和规模上有所不同而已。

茶馆

我国盛行上茶馆饮茶的城市首推成都,其次广州,再次长沙。成都人坐茶馆主要是摆龙门阵;广州人是以品尝茶点为主;长沙人坐茶馆既要名茶美点,还要聆听弹词、评书作为消遣。

长沙茶馆大都是清一色的方桌板凳。桌上一把茶壶,4个杯子,泡一壶茶可供四个人饮用,时间不限。通常的点心是包子、烧麦、锅饺、汤包、酥合等。长沙人爱喝早茶,茶馆在8点钟左右进入高峰时段,此时茶客满座,烟雾弥漫,声音嘈杂,一派融融泄泄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