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新闻 >

丹丹看天气|为什么梅雨又叫“霉雨”?

更新日期:2021-06-26 16:13

新民晚报讯 (记者 马丹)梅雨强势回归,高温加湿热,申城霉变指数今起升至2级“较易霉变”以上,给市民带来诸多困扰。为什么梅雨时常变成“霉雨”,如何存放物品才不易霉变?

梅雨指的是从我国江淮流域到日本南部在每年初夏(6~7月)时常出现的降水量较大,降水次数频繁的连绵阴雨天气,因时值梅子黄熟季节而得名。但因为这个季节气温高、降雨多、湿度大,器物更容易受潮生霉,被称为“霉雨”。在上海,梅雨期常年平均长达24天。

气象专家说,霉菌在30℃、相对湿度为80~95%时,繁殖最快,而大多数物品的安全储存温度应该是小于30℃,相对湿度则要小于80%。上海地区的易霉期通常都在雨季,其中又以梅雨季最甚。2011年,上海市气象部门就推出了“霉变指数”,指导市民防霉防潮。这个指数是参考当日的相对湿度和日最高气温等气象因子来预报,分为“不易霉变”“较易霉变”“易霉变”和“极易霉变”这1到4个等级。在“较易霉变”等级,防霉防潮要注意物品的存放和开窗通风;升至“易霉变”等级,开窗可能会引入更多的湿气,这时干燥措施就需要及时跟上,食品尽量选择低温存放,干燥剂也可以帮助除湿除潮,有时候空调的开启也能降低室内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