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1990年我国主要气候特点及其影响

更新日期:2019-12-13 15:47
  1990年,我国大部地区气候条件较好,降水比较调匀,光热比较充足,气象灾害偏轻。
 
  一、北方春夏降水丰沛、调匀,干旱范围小;南方盛夏雨水稀少,湘、鄂、黔、川等省伏旱严重。
 
  1—2月份,我国大部地区雨雪过程较频繁,降水量比常年偏多,鲁、桂、赣、粤、湘等省区的冬旱得以解除,对农作物生长较为有利。
 
  春季,全国大部地区降水比较丰沛、适时,没有明显的干旱发生,全国春旱范围之小是近40年来少见的。“春雨贵如油”的北方冬小麦产区,3—5月的降水量达50—200毫米,偏多5成至2倍,农业生产没有出现以往那种严重缺水现象。
 
  5—6月份,内蒙古、甘、宁、川等省区的部分地区曾出现旱象,但持续时间短,危害较轻。
 
  盛夏,北方大部地区雨水丰沛、调匀,有利农作物生长发育。7月中旬至8月上旬,晋、陕、甘、豫等省的部分地区一度发生伏旱,但范围小,程度轻。南方大部地区盛夏雨水甚少,发生了大范围的伏旱。7月上旬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结束,梅雨结束时间偏早,梅雨量也偏少。7月5—30日,江淮、江南、华南东部持续高温少雨,总雨量不足15毫米,发生大范围伏旱,旱区波及湘、赣、浙、鄂、皖、苏、闽、黔等省,受旱总面积达9000多万亩。7月底至9月初,华南东部、江南东部受台风影响,先后出现三次较大降雨,闽、赣、浙、苏、皖旱情相继解除。而江南西部以及华南中西部、西南东部地区,8月仍然高温少雨,月雨量仅20—60毫米,致使湘、鄂、黔等省的旱情继续发展,川东、两广的旱情也日益严重。到8月底,南方伏旱面积达到1.2亿亩,其中湘、鄂、川、黔等省受旱最为严重。旱区不少地区塘库干涸,河溪断流,庄稼干死,人畜饮水也发生困难。
 
  秋季,北方降水时空分布不均。9月,北方冬麦区降雨较适时,土壤墒情良好,利于适时播麦。10月,麦区雨水稀少,豫鲁两省大部、苏皖两省北部和冀南等地降雨量不足10毫米,一些地方滴雨未降,秋旱较为明显,对小麦播种、出苗不利。11月上、中旬,旱区喜降中到大雨,旱情基本解除。南方大部地区秋季雨水偏多。9月上、中旬,江南西部、华南中西部、西南东部仍然少雨,形成伏秋连旱。9月下旬,旱区普降大雨、暴雨,旱情基本解除。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南方又先后出现几次大范围降水,有利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增加水库蓄水,但部分地区降雨过多,对秋收、冬种有一些影响。
 
  总的来看,1990年我国北方春、夏干旱范围小,程度轻,部分地区秋旱较明显;南方伏旱出现早,范围大,部分地区伏秋连旱,旱情较严重。就全国而言,1990年属于一般干旱年份。
 
  二、全国洪涝范围小,程度轻。
 
  1990年,南方暴雨来得早。2—4月,华南、江南各省先后出现暴雨天气,其中湖北2月中旬有17个县市降暴雨,比历史上最早发生大面积暴雨的时间偏早一个月左右。由于各地暴雨强度一般不太大,持续时间也短,故未造成明显灾害。
 
  汛期,全国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过程少,各大江河水势平稳,没有发生大的洪水灾害,仅部分地区山洪、内涝较严重。总的来看,1990年全国洪涝范围小,程度轻,属于洪涝较轻的年份。年内,主要暴雨洪涝有:
 
  4月28日至5月2日,鄂东、皖南等地先后出现大一暴雨,过程雨量一般50—150毫米,受涝农田有600多万亩。
 
  6月上旬至7月初,湖南先后出现5次暴雨天气过程,中、北部地区总雨量有200—400毫米,部分地区达400—500毫米。全省受涝农田3100万亩。6月底7月初,鄂赣两省也降了大雨、暴雨,受灾农田达1400多万亩。
 
  7月5—7日,陕南、川北降大雨、暴雨,引起山洪暴发。
 
  7月17—19日,苏皖淮北地区出现暴雨或大暴雨,过程雨量一般有150—300毫米,受灾农田有1000余万亩。
 
  7—8月,山东先后出现9次较大范围的暴雨过程,两个月降雨量一般达400—700毫米,全省有2000多万亩农田受涝,是山东近20年来洪涝范围最大、危害最重的一年。但另一方面,汛期雨多,改变了多年干旱局面,使地下水位上升,湖库蓄水丰足,为来年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冬春部分地区发生冻害,盛夏南方出现高温天气。
 
  隆冬,全国大部地区以偏暖为主。1月下旬至2月上旬,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出现严寒天气,鄂、赣、皖、苏等省部分地区冬种作物受到冻害,一些地区的交通运输亦受到较大影响。
 
  春季,全国大部地区温度适宜,有利农作物生长。东北春温偏高,春小麦播种早,进度快,苗情好。南方早稻播种育秧期间,温度变化较平稳,基本未出现烂秧现象。3月下旬至5月上旬,晋、甘、陕、宁、滇、皖等省区的部分地区一度出现不同程度的冻害,西藏那曲、山南、日喀则、昌都以及青海玉树等地发生较严重雪灾,使农牧业生产受到一定危害。春末夏初,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基本正常,北方无明显干热风危害,利于冬小麦灌浆。5月下旬,长江流域气温偏低2—4℃,部分稻区出现“五月寒”,早稻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夏季,北方大部地区光热条件较好,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东北夏季气温正常或偏高,基本无冷害发生。而南方盛夏出现大范围的高温酷热天气,加剧了伏旱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也带来诸多不便。7月,江淮、江南、华南北部的最高气温为35—39℃,日最高气温≥35℃的日数有15—24天;8月,南方大部地区的最高气温一般为35—39℃,赣、川、桂、鄂等省区的部分地区达40—41℃,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5℃的日数一般有10—25天。本年南方盛夏高温是近十多年来少见的,其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大致与1988年相近,但酷热程度一般不如1988年。
 
  秋季,全国大部地区光热充足,北方初霜来得晚,南方寒露风不明显。11月有3次较强冷空气侵袭我国,但由于持续时间短,对农作物影响不大,华北大白菜也未遭受冻害。
 
  12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仍偏高,有利农作物生长和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四、登陆台风多,闽、浙、苏受灾严重;局地遭受风雹危害。
 
  1990年,我国编号的台风(包括热带风暴,下同)共有29个,其中有10个在我国登陆。本年登陆台风的主要特点是:登陆个数多;登陆初台早,末台晚;登陆地点偏南;危害偏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9009、9012、9015、9018号台风,受灾较严重的是闽、浙、苏三省。
 
  另外,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全国约有900个县(市)次出现风雹或龙卷风,累计受灾面积5000多万亩。与常年相比,风雹次数偏少,受灾程度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