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高温:焦点“主角”的背后

更新日期:2019-12-11 15:31
  入夏以来,南方降雨不断,北方持续高温。6月24日,华北黄淮地区高温一度波及17个省份,部分地区高温橙色、红色警报频频拉响。7月3日,高温再度在华北地区集结成片,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地出现35℃~37℃的高温。
 
  7月5日,华北地区自北向南迎来一次降雨过程,高温略有缓解。但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陈振林表示,7月后,高温天气依旧唱“主角”。
 
  大范围高温属极端事件
 
  北京今年6月35℃以上的高温天气达11天,列历史同期第二。北京市气象台台长郭虎说,北京6月天气特征就是干热,历史上还曾出现过40℃以上的极端高温,因此整体天气形势并未超出正常范畴。
 
  从6月19日开始到7月3日11时,河北省气象台已连续发布32个高温黄色、橙色、红色预警信号。石家庄市气象局副局长连志鸾指出,6月份石家庄市区40℃以上的高温天气也曾经出现过10余次,但同一个月内出现3次超过40℃的高温却比较罕见。
 
  6月下旬,河南洛阳出现了41.9℃的高温,安阳25日当天的最高气温达到了43.2℃,破历史最高记录。焦作沁阳市气温达到43.4℃,也是该站有记录以来所监测到的最高气温。
 
  据中国气象局统计,刚刚过去的6月,我国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整体气候条件偏差,全国平均气温为20.1℃,较常年同期偏高0.7℃。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陈振林表示,6月底,我国17个省市遭受高温也算是极端事件,是通过科学方法得出的结论。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肖子牛表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根据各国科学家的研究证实,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在近年来有所增加,包括异常的情况也比以前有所增多。
 
  “闷”与“烤”的背后
 
  “近期的高温,南方主要表现为‘闷’,北方主要表现为‘烤’。”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解释说,“干热”和“闷热”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关系。
 
  目前,控制北方地区的气团为大陆性高压气团,经过欧洲、亚洲东部,一路都是从陆地过来,水汽含量较低、温度较高,这样的气团属于干暖气团。杨贵名说:“两个气团性质不一样,遇到干暖气团人体主要的感觉除了热之外还有干燥,而遇到暖湿气团,人体像是沾有一层水磨,感觉黏糊糊的,汗液排散慢或难以散发热量。可见,同样是40℃的高温,南方和北方的热是不一样的,南方会更闷一些,人也会更容易中暑。”
 
  “‘桑拿天’一般湿度大、温度高,即使温度不很高,照样异常闷热。”杨贵名说,遇上“桑拿天”,即使是气温刚刚达到标准或者在标准边缘,空气的湿度都是非常大的,水汽容易达到过饱和状态,人就像在澡堂一样闷乎乎。
 
  杨贵名解释说,我国有的地方不经历湿热天气,夏季风不会影响到这些地区。华北地区刚入夏主要是大陆高压控制,到了7月10日左右进入三伏天后,假若副热带高压北抬到华北地区,相应地就会遭遇闷热天气。若是暖湿气团南退,北方的暖湿天气便会结束。所以,北方夏季是一个干热-闷热-干热-不热的渐变过程。
 
  杨贵名表示,今年6月比去年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冷空气路径不同。去年冷空气路径偏西,今年偏东,且今年大气环流非常稳定,干暖气团长时间控制华北地区,加上华北平原的地形特点,暖气团越过高原进入平原要增温,所以导致北方地区持续高温。
 
  “按理来说,6月下旬到7月中旬,应该是江淮流域的梅雨季节,此时北方地区的天气相对来说不会这么炎热,应该是华南、江南南部一带高温闷热。”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认为:这种现象的背后,是“非典型”梅雨在作怪。
 
  气温高低与紫外线强度无关
 
  很多人都认为,天气越热紫外线越强,得加强防晒。而气温只要下降,防晒工作就松懈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杨淑霞指出,这是一个误区,紫外线强度与气温没有直接联系——与其关注气温,不如关注紫外线强度。
 
  杨淑霞介绍,气温高低与紫外线强度无关,很多地方气温不高,但紫外线却很强,例如经常很冷的青藏高原,紫外线却十分厉害。所以即使天气不热,紫外线也可能很强。
 
  她表示,城市空气越清澈无污染,紫外线越容易穿透,强度越高。城市大气透明度越好,越要注意防晒。建议公众每天不妨关注天气预报中的“紫外线强度”,这一指标比温度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