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1994年我国主要气候特点述评

更新日期:2019-12-10 15:09
  1994年,我国干旱范围比较大,江淮流域部分地区伏旱严重。汛期,我国南北方各有一条明显的多雨带,广西、广东和辽宁、吉林等省区出现严重洪涝灾害。全国大部地区光热条件较好,低温冻害轻。热带风暴和台风登陆多,损失大;风雹灾害轻。总的来看,气候年景属一般偏差。
 
  一、干旱范围较大,江淮流域部分地区伏旱严重
 
  北方冬麦区自1993年11月下旬开始少雨雪,并持续至1994年2月上旬,加上气温偏高,土壤水份蒸发快,陕、甘、、宁、冀、豫、晋及北京等地冬旱比较明显,其中,陕、甘等地出现秋冬连旱,旱期长,旱情重,严重影响冬小麦等越冬作物生长发育。2月中旬末及下旬初,上述旱区普降瑞雪,旱情有所缓和。
 
  春季,北方大部降水仍然偏少,春末至夏初一度干旱严重。6月下旬,北方地区提前进入雨季,旱区陆续降雨,旱情缓解。
 
  由于副高提前加强、北跳,江淮梅雨异常偏弱,6月下旬—8月中旬,江淮流域大部持续高温少雨,夏季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6成,苏、皖、浙、鄂、川、豫、陕等省伏旱急剧发展,受旱面积一度达2.68亿亩,为建国以来伏旱最严重的年份之一。苏皖两省旱情尤为严重,两省受旱面积达9043万亩,其中重旱4750万亩,绝收1480万亩,有839万人和316万头牲畜饮水困难,旱情之重为40多年来罕见。四川省也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干旱,农作物受旱达5650万亩,绝收800多万亩,干旱致使1467万多人饮水严重困难。8月下旬以后,旱区陆续降雨,大部旱情得到缓解。
 
  二、汛期,两广及辽、吉等省区出现严重洪涝灾害
 
  今年汛期,我国出现南北两条明显的多雨带。北方多雨区主要在东北、华北中北部和西北东部部分地区。6月下旬,上述地区提前10—20天进入雨季,至8月下旬降雨才明显减弱,雨季持续近2月之久。其间先后10多次出现较明显降水过程,不少地方6月下旬—8月中旬降雨量为建国以来同期最大或次大值。由于降雨时间长,雨势强,北方大部省市区均发生不同程度洪涝灾害。辽、吉等省多次遭受暴雨洪水袭击,灾情较重。
 
  南方多雨区主要位于华南和江南南部,这些地区6—8月降雨量一般偏多5成—1.5倍,桂、粤、湘、赣等省区不少地区季雨量为建国以来同期最大或次大值。
 
  9月份,黑、吉两省中部和东部,以及9月上旬末—10月中旬,西南东部、江南大部及华南北部先后出现连阴雨天气,给秋作物成熟、收获带来不利影响,黑龙江三江平原等地还发生严重秋涝。
 
  三、全国大部气温持续偏高,光热条件较好
 
  冬春季,入侵我国的冷空气次数偏少,势力不强,低温冻害较轻。
 
  夏季,全国大部气温明显偏高,北方大部闷热,南方不少地区持续高温酷热,与前年江淮、黄淮的罕见“凉夏”形成鲜明对比,7、8月份,高温范围一度扩展到华南至华北平原的广大地区,日最高气温一般达35—39℃,其中8月上旬四川盆地有41个县市达40℃以上。上述地区≥35℃的高温日数一般有15—40天,浙江大部、四川东部部分地区超过40天,杭州最长达52天。此外,7月16日,我国最北端的漠河观测到了38℃的高温。去夏高温与严重高温的1978年、1988年相比,其范围比1978年稍小,但比1988年大,持续时间和强度超过上述两年,是建国以来罕见的。
 
  秋季,全国大部气温仍然偏高,东北大部初霜普遍偏晚。新、青、宁、甘、内蒙等省区不少地区11月平均气温为近40年同期最高值。12月上旬后期至中旬前期,较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大部地区,日平均气温下降8—14℃,并使持续偏高的气温恢复正常,同时抑制了部分地区冬小麦的旺长现象。
 
  四、热带风暴和台风登陆多,损失大
 
  今年共有12个热带风暴和台风在我国登陆,登陆个数为建国以来最多的年份之一,其中8月登陆个数(5个)为建国以来同期首位。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500多个县(市)遭受风雹或龙卷风袭击,其中辽、豫、苏等省局地受灾较重,但与常年相比,风雹次数少,灾害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