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古人如何应对沙尘天气?

更新日期:2019-12-09 17:52

和影响的角度来简要分析北朝各代政府做出的防救措施。

一、 北朝时期沙尘天气产生的原因

北朝沙尘天气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特殊地质地形及风力原因,其二,大尺度气候变化原因,其三,频繁的人类活动原因,现在进行分类探究和讨论:

其一,特殊地质地形及风力原因。

通过观察以黄土高原为中心的一部份区域的地形图,我们发现,北魏的政治中心大体上是沿着太行山脉、吕梁山脉向秦岭东部进发,而这一条迁徙线恰巧是黄土高原的东端与南端。每年冬春季节,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向我国北部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强劲冷空气。

而其经过的内蒙古高原南部与黄土高原中西部地区又因为特殊的黄土土质(晋、陕、陇三省的黄土颗粒中粉砂占总量的百分之五十四,极细砂约占百分之二十四),极易在大风天气中被风侵蚀而悬浮于空气之中。

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貌也为沙尘天气的形成提供了助力。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垂直节理发达等特质,形成了以沟谷地貌、沟间地貌、潜蚀地貌为主的黄土地貌。

古人如何应对沙尘天气?从北朝入手,看看古政府是如何救灾的

 

沟谷的存在有进一步加大了风力的影响,小尺度范围内的“狭管效应”增强了风的侵蚀力度,土壤表层的尘土被带入了流动的空气系统之中,并在上升气流的影响下进入对流层中低部,逐步演变成为沙尘天气。

其二,大尺度气候变化原因。

在北朝时期,我国正处于第四纪大冰期中的一个小冰期时代。寒冷期的来临导致了天气的异常,总体特征由暖湿转为冷干,进一步产生了频繁的水、旱灾害,整体的温度降低将北朝时期的亚热带北界向南方推移,同时加强了亚洲高压的威力。

大尺度上的气候变化是人力难以抵抗的,我们也无法期待北朝各代政府会在这一方面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事实上,这一段时间的普遍降温也促进了北方人民的大规模南迁。

同时在西晋灭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战乱背景下,中原地区涌入了大量原本居住于草原的游牧民族,这也注定了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等政府不得不在降温的自然因素影响下还要面对人口与耕地的矛盾问题,于是这又引发了下面一个原因。

其三,频繁的人类活动原因。

在上一段中讲到,北方人口的大量涌入激化了人地矛盾问题,而北朝政府建立初期不得不采取了最为简单、最易见成效的方法,即组织进行大规模的垦荒活动。

古人如何应对沙尘天气?从北朝入手,看看古政府是如何救灾的

 

“大和十二年五月,诏六镇、云中、河西及关内六郡,各修水田,通渠灌溉”大规模的垦荒短时间内解决了百姓的吃饭问题,但是破坏了黄河上游末端与中下游的生态环境,树木的毁坏一方面使得地表缺少了减缓风速的屏障,另一方面也使得脆弱的土层缺失了树木的保护,为沙尘天气提供了沙源。

还有,北朝时期,发展迅速的采矿冶铸业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矿产开采所造成的浮尘也是区域沙尘的重要来源。

二、 北朝时期沙尘天气的严重程度及影响

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公元四百五十一年)到隋开皇二十年(公元六百年)的一百五十年之中,北方较强沙尘天气发生次数多达十一次,而据正史记载,北朝发生有史可考的沙尘天气共十六次,且发生地点中,北魏前期都城平城(今大同)、后期都城洛阳赫然在目。

1、 沙尘天气的肆虐极大的影响了北朝人民的农业生产活动。

“己丑夜,阴雾四塞,初黑后赤。”沙尘天气特有的大风与沙尘结合,一方面降低了空气的洁净度,限制了百姓的正常出行,另一方面带有细沙粉尘的强风对地表土壤产生了极大的侵蚀,掠夺了当地的土壤资源,破坏当地的土壤结构,同时沙尘遮盖住了植物叶片,影响其正常的光合作用,导致农业减产,甚至在一些地方产生了饥荒。

2、 沙尘天气的频繁污染了当地水源。

古人如何应对沙尘天气?从北朝入手,看看古政府是如何救灾的

 

沙尘天气频发,随风移动的沙尘与当地水源相结合,使得河水污浊不堪。而在我国北方地区,河流水源占据了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水源的污染不仅限制了农业的正常发展,连畜牧业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减低了土壤的粘结度,使得珍贵的土地资源加速流失,降低了水源的可利用程度。

3、沙尘天气的存在影响了当地的降水活动。

沙尘在对流层引导产生下沉效应,导致对流层中低层水汽混合比减小,从而导致降水的减少。降水量的减少对春耕活动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同时也减低了土壤的粘结度,使得珍贵的土地资源加速流失,进一步的重创了当地的农牧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