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川渝高温伏旱与三峡大坝蓄水无关

更新日期:2019-12-09 14:17
  今年夏季重庆、川东高温伏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气候变异和气候变化的结果,既与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有关,也与今年大气环流、下垫面热状况的异常有关。三峡水库蓄水仅对局部地区的气候产生很小的影响,影响范围最大不超过10公里。像重庆、四川的严重高温伏旱这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完全是气候变异和气候变化的结果,将其与三峡水库建设联系在一起没有科学依据。气候专家认为——
 
  今年入夏以来,重庆、四川盆地出现了近百年来最严重的高温伏旱,重庆平均降水量仅有244.5毫米,四川309.9毫米,均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四川东部、重庆无降水日数达30-50天,重庆市无降水日数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大值。
 
  高温伏旱的原因是什么?在人们提出疑问的同时,有人“确凿”地认为,这种严重的高温伏旱天气与三峡大坝蓄水有关!
 
  昨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世界气象组织气候委员会气候应用与服务工作组主席董文杰博士。董文杰从全球气候变暖、川渝历史气候变化特征等方面综合分析了这次高温伏旱天气的成因,认为将今年高温伏旱的成因直接归咎于三峡工程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董文杰说,从全球来看,今年重庆、四川的极端高温干旱事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的个例之一。自1850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呈上升趋势,1901-2005年的上升速率达到了0.65±0.2摄氏度。我国地表气温变化与全球平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增暖的幅度也达到了0.5-0.8摄氏度/100年。
 
  自20世纪60年代始,北半球中高纬陆地地区的极端冷事件(如降温、霜冻)逐渐减少,而极端暖事件(如高温、热浪)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例如,2003年夏季,欧洲大部地区遭受高温热浪袭击,造成3万多人死亡。今年7月,欧洲大部分国家和美国许多地区又遭受了持续近3周的高温热浪袭击,美国60%的国土出现本世纪以来罕见的旱情。特别是2005年,号称“世界绿肺”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地区也遭受了6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而上述地区近年来并没有大规模的人工筑坝工程。所以,极端的干旱高温事件,不是我国重庆、四川特有的地区现象,而是一个全球现象。
 
  今年重庆的极端高温干旱事件并非历史上最极端的重庆是我国著名的“火炉”,是我国高温伏旱的主要频发区之一。董文杰介绍说,重庆从1924年开始进行气温的仪器观测,其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大致经历了“暖—冷—暖”三个时期。上世纪2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为偏暖期,5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为偏冷期,90年代中期以来又进入一个新的偏暖期。进入21世纪以来,重庆年平均气温持续偏高。重庆地区历来是伏旱的高发区。在近500年中,重庆市平均10年有4年旱;19世纪以后,严重伏旱出现频繁,史料记载颇详。因此,历史地看,今年重庆的极端高温干旱事件也不是最极端的,是重庆自身典型气候特征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即便没有三峡大坝,高温干旱对于重庆而言也是会发生的。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的异常是导致川渝高温干旱的重要原因董文杰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的异常是导致川渝高温干旱的关键因素。今年冬春季西太平洋海温比往年偏高达0.5摄氏度,副热带高气压的位置较往年偏北、偏西偏强,这不利于南方的暖湿气流到达西南地区东部。另一方面,受大陆高压稳定控制,川东、重庆上空盛行下沉气流,对流活动受到抑制,致使该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旱情严重。在2005-2006年冬季,青藏高原地区降雪较常年偏少两成左右,积雪面积比常年偏少10%左右,积雪日数也比常年偏少10-30天,整个冬季高原上空地表气温比常年偏高2-4摄氏度,从而使高原热力作用显著。这导致高原上空温度与其南侧的温度对比增大,从而也使亚洲季风增强;我国夏季季风雨带位置偏北,而长江流域降水相对偏少。同时,来自中低层孟加拉湾的水汽通道受大陆高压阻断,使我国西南地区空气湿度偏低,造成干旱少雨。入夏以来,尤其是进入8月,北方冷空气难以南下。冷空气没有南下到西南地区,而是平移到我国东部,造成北京、黄淮、东北等地带今年降雨较频繁。而西南地区南北气流交汇不明显,造成该地区降水偏少。董文杰说,冬春季西太平洋海温偏高、青藏高原积雪偏少等问题都与三峡大坝蓄水很难拉上关系。
 
  三峡水库蓄水对周边地区气候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在三峡工程建设开始之时,国务院三峡办就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启动了“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工程”。监测结果显示,并没有发现三峡库区蓄水量的变化对气候造成明显的影响。中国科学院与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共同完成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三峡水库建成后的气候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其基本结论是:“三峡水库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范围不大,对温度、湿度、风和雾的水平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水库附近表现最明显。各气候要素建库前后均有一定变化,但增减幅度不大。”三峡水库自2003年6月蓄水以来,国内、国际都非常关注大坝建成之后是否会对周边地区气候造成明显的影响。国内外学者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大多数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的建设不会对周边区域气候带来明显的影响。董文杰说,像今年夏季这样的严重高温伏旱灾害,在三峡水库建设之前的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这完全是气候变异和气候变化的结果。
 
  “木桶效应”说法没有科学依据有学者指出,三峡大坝建成等于是把四川盆地这个大木桶最短的一根木条加长,也就是说,三峡大坝提高了四川盆地的凹陷程度,在三峡下游与上游之间形成一道挡风的墙,阻挡下游水汽沿长江三峡向上游的输送量。而正是这种三峡大坝带来的“木桶效应”造成了重庆的高温。董文杰表示,“木桶效应”一说站不住脚。三峡大坝的高度不超过200米,而主要的水汽水平远距离输送在近地层以上几千米的高空,而不是靠几百米的狭窄的三峡峡谷通道来输送的。
 
  要加强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引发的气象及其衍生灾害的研究和服务董文杰说,气候变化给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带来了一系列显著变化,这会显著影响防灾减灾和重大工程建设中的风险管理,因此,各级政府在决策重大工程建设时必须关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因素。我们必须加强对气候变异和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监测、分析、预估与重大工程建设相关的气候环境问题。尽快研制先进的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模式系统,加快我国资料同化系统的研制,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