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赤霉病“重发”的气候生态下为何发病轻重殊异

更新日期:2019-12-05 18:26
  今年4月以来,江汉平原小麦大部长势良好,但也有部分田块赤霉病严重发生,尽管一些农户已经采取了防治措施,但在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未实施“一喷三防”,这样成效几乎为零。那么为什么今年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据中国气象局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多年前对小麦等作物气候型病虫害的研究表明:若前一年9-11月各月降水明显多于12—1月,即使只有一个月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上,由于小麦赤霉病寄主广,一些赤霉病子囊孢子在水稻、玉米等一些寄主上会广为繁衍,又因3月气温偏高,产生子囊壳,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的日期偏早,便可形成充足的菌源量。4月只要有3日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5℃以上的暖降水,小麦赤霉病就会严重流行。
 
  正由于去年9~10月,华西秋雨向江汉平原西部地区东扩,其中9月雨量多达166.2毫米,今年3月平均气温为13.2℃,又较常年同期偏高2.7℃,加之4月15日开始,又都是15℃以上的暖降水,这无疑达到了赤霉病重发指标。但是,尽管农业部门每年都把综合防治赤霉病作为“重头戏”在抓,但总还有部分农户加以忽视。目前春性或偏春性小麦已进入灌浆乳熟期,仍可见部分田块赤霉病严重。
 
  有鉴于此,部分赤霉病严重田块已不适合农药防治。除了今后应考虑引用抗病高产的小麦品种,并应及早综合防治外,当前田间湿度很大,有的还存在明涝暗渍,故应迅速清理“三沟”滤水,降低土壤与田间湿度,改善根系吸收环境,抑制赤霉病的发展,促进灌浆充实,提高千粒重,同时在今后收获脱粒与晾晒中,注意清除病粒,确保食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