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常识 >

全球变暖与传染病

更新日期:2019-10-31 11:57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以及不断增加的人和动物宿主的接触,病原体(尤其是病毒)将突破其寄生、感染的分布区域,并可形成新传染病的病原体。

  气候带改变对传染病的影响

  气候变暖的结果之一是气候带的改变,热带的边界会扩大到亚热带,温带部分地区会变成亚热带。据估计,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气候带约向极地方向推移100公里,但不是均匀的。众所周知,热带非洲是传染病、寄生虫病的高发地区,尤其是病毒性疾病最大的发源地。而随着温带地区的变暖,将使感染或携带致病病原体(尤其是病毒)的昆虫和啮齿类动物的分布区域扩大,每年的危害期限延长,使这些疾病的扩散成为可能。例如,我国江南一带的恙虫病,80年代以来流行的地理区域向北推进,1986年山东省有流行报告,1989、1990年天津农村首次发现恙虫病流行,这一发现将恙虫病流行的地理区域向北推进了4个纬度,而天津恙虫病流行地区年平均气温上升1.3~1.7℃。据此估计,我国恙虫病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有可能出现全国分布的趋势。

  气候变暖适宜媒介动物生长繁殖环境时空范围扩大

  气候变暖的另一结果是,适宜媒介动物生长繁殖环境时空范围扩大,从而使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期扩大。从肠道传染病看,气温升高有利于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的存活与繁殖,适宜存活的区域扩大。霍乱弧菌(埃尔托生物型)在外界水体中维持存活的温度为16℃,以22℃最为适宜,流行季节的水温多在20~30℃,全球变暖,具备这样水温的区域必将扩大,一旦染菌,当地疫情也将随之蔓延,经水传播是多种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的最危险的途径。

  很多传染病的病毒是通过昆虫进行传播的。据世界卫生组织1990年统计的数字,与气候变暖相关联的传染病是疟疾、血吸虫病和登革热。气候变暖有利于媒介

  昆虫的孳生繁衍,提早出蛰,提前形成密度高峰,并使其体内的病原体毒力增强,致病力增高。传播多种疾病的蚊子是一种变温昆虫,由卵发育到成虫一般需2周,水温高时可短到1周;气温低于16℃时,蚊子基本不叮咬吸血,20℃才活动,25℃以上活动显著增多;乙型脑炎病毒在蚊体内发育时,气温低于20℃失去感染能力,26~31℃时体内病毒浓度上升,传染力增强。登革热病毒在蚊体内繁殖复制的适宜温度在20℃以上,低于16℃不繁殖,登革热流行也即终止。间日疟原虫孢子增殖时间,在14.5℃时为105天,而在27.5℃时只需8.5天。可见气温升高对蚊虫传播疾病的影响是显著的。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以及不断增加的人和动物宿主的接触,病原体(尤其是病毒)将突破其寄生、感染的分布区域,并可形成新传染病的病原体。人们观察到,出现的新病原体,引起的新传染病,对人类常常是最具危害性的,病毒或细菌与宿主的生态平衡,在一个新建立的生态伙伴中病毒或细菌常占上风。例如,2003年春季在我国广东、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相继爆发了SARS传染病,给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带来极大的危害。由于SARS传染病的病毒是新近发现的,因此该病毒的存活和繁殖的环境条件还不是很清楚,因此给预防和治疗该传染病带来很大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