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
01
旧时乡下随处可见的香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食用历史。
早在汉代,香椿就与荔枝成为南北两大贡品
宋代著名吃货苏东坡说它““椿木实而叶香可啖”,但没有说用来炒鸡蛋味道如何。
在没有冰箱的古代,将新鲜蔬菜装在香椿木做的盒子里,能有防腐保鲜的功效。
莼菜
02
生于池塘湖沼间的莼菜,本身没有味道,鲜味在于在叶子上那一层滑嫩的黏液。
西晋时江南望族子弟张翰,奉命到洛阳赴任,突然想念家乡的莼菜,索性辞官回乡,由此留下了“莼鲈之思”的典故。
芦蒿
03
新鲜的芦蒿,口感脆嫩爽口,原本是马的最爱。
但自从人们发现它对河豚毒独特的解毒效果后,立马就变成餐桌上的新宠。
1048年,苏东坡在南京第一次吃到了这种神奇的野菜,此后一直念念不忘: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芦蒿满地芦牙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地皮菜
04
民间俗称的“地皮菜、雷公屎”,其实是一种扎根于深土里的真菌。
这玩意儿生命力极强,即便是干旱少雨的沙漠,只要遇到水就能恢复生机。
极具鲜味的它,在西方有一个性感的名字--“情人的眼泪。”
你尝过没?
荠菜
05
荠菜是返青最早的野菜,又称“报春菜。”
最早春卷里的馅料就是荠菜制成的,故而得名。
有研究数据显示,荠菜的钙含量是同等质量牛奶的近3倍。
旧时代为什么穷人喜欢吃这个?
因为除了好吃,还能补钙,简直就是底层人的福音。
草头
06
草头又称苜蓿,用它做的草头饼,是江浙一带的风味小吃。
苜蓿种植最早的时代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伊朗。
旧文明时代的的苜蓿草,作为战马的专用食物,被列为军需物资,寻常百姓吃这个是要坐牢的。
榆钱
07
榆树的种子,外形如铜币,民间又称作榆钱。
榆钱的含铁量是菠菜的11倍,是西红柿的50倍。
趁鲜采摘既可以生吃还可以包饺子、蒸窝窝头,轻咬一口唇齿留香。
吃不完的榆钱洗净晒干能储存到冬天吃,在过去的饥荒年月,救人无数。
马齿苋
08
生命力极强的马齿苋,起源于印度。
收割后在太阳下暴晒一个星期还能存活,被称作“不死草”。
马齿苋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不仅口感鲜嫩还能根治白发,如果和鳖同食,则容易产生剧毒。
蒲公英
09
顶着淡黄色黄裙和蓬松头发的蒲公英,自古以来就被当成食用野菜。
蒲公英有清热解毒、利尿散结的功效,日文里“蒲公英”,在法语里是尿床的意思。
鱼腥草
10
堪称蔬菜界榴莲的鱼腥草,因为味道奇特,曾经被评为十大难吃的蔬菜之首。
此外,鱼腥草也有天然青霉素之称,以前农村小孩牙痛上火,老人取鱼腥草捣碎后加入少许白糖,有特效。
鼠曲草
青团
11
清明节的标志性食物--青团,原材料是鼠曲草。
和老婆饼里没有老婆一样,鼠曲草里也没有老鼠,只因其叶子形如鼠耳,故而得名。
除此之外,它还有两个很高端的名字:“追骨风”和“佛耳草”。
鼠耳草的叶子揉碎后会释放出翠绿的色泽和独特的清香,是制作清明节的特色美食--青团必不可少的原料。
春笋
12
立春后的笋口感鲜嫩,是因为含有17种氨基酸,不过同时也含有大量草
酸,以致于入口后舌头发麻,所以食用前必须焯水。
笋里的纤维组织有通便功效,一头大熊猫一天吃80斤竹笋,排便40次。
便秘者不妨一试。
13
据统计,出现中国人饭桌上的150多种蔬菜,仅有40%的原产地为中国。
你习以为常的玉米、土豆、红薯、番茄、豆角、花生等等都是明朝以后才传入中国的。
至于美食界扛把子川菜的灵魂食材--辣椒,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国,最早是观赏植物,作为蔬菜食用的历史只有300多年。
为了老百姓在灾荒年月能够找到植物可以果腹,朱元璋的第五子周王朱橚(拼音:sù, 读树)耗时十几年,编著了一本植物图谱《救荒本草》。
这本图谱不仅对各类植物样本绘图标注,还描述了加工处理方法,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以救灾为宗旨的植物学专著。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
如今的中国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野菜从人们赖以生存的果腹之物,变成了改善口味的佐料,不得不令人感慨万千。
清明小长假即将来临,趁阳光正好,我们一起挖野菜,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