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旅游 >

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更新日期:2021-02-22 10:33

"游之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泛黄渤之海,启瞬江湖失。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游者岂徒观览山水而已哉。当识得其名人巨子贤士大夫,所谓友天下之善士也。"

司马迁在《史记·春申君列传》写道:"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这应该是最早关于"游学"作用的权威解释了。在毛泽东看来,游学不仅能博闻,还能广胸襟、识名士、交好友。

在学生时代,勤奋地读书,这是大多数人能办到的事。毛泽东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不但勤于学习,而且注重社会实践;不但善于读"死"的书本,而且善于读活的书本,即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不但要读有字书,而且要读无字书。

二、

1917年暑假即将来临, 对于毕业前最后的一个暑假, 毛泽东决定不走寻常路。于是他去找最要好的朋友萧子升(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商量,怎样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

毛泽东:身无分文,游历五县、行程近千里,他是怎么做到的?

萧子升

经过一番讨论, 他们制订了一个既大胆又刺激的计划:去当"叫化子"!就是身上不带一文钱,去作长途旅行,靠"乞讨"的方式解决吃和住的问题。

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奇思妙想"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社会的最底层来看社会,来看人情世态,来了解农村和农民,必定能够从社会这本"无字之书"里学到新东西。

说干就干,毛泽东和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

和文房四宝,就踏上了旅途。

旧社会有穷苦的读书人或失业塾师,到处给商号和大户人家送对联或说一些恭维话,接受一点馈赠,以解饥困,社会上叫作"打秋风"。

腹有诗书、才气过人的毛泽东和萧子升,就是靠着笔杆子作诗写对联解决旅途上的温饱问题,而不是拿个破碗,坐在路边等候别人的施舍。

毛泽东:身无分文,游历五县、行程近千里,他是怎么做到的?

乞丐

两人穷游的第一站是长沙县,他们的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双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