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旅游 >

江堤雪柳的最东端:追溯吉林城东莱门外的一抹

更新日期:2019-12-28 11:08

 

东莱门旧影

晚清、民国初年东莱门外的沙盘模型

琵琶城,洄水湾,铜帮铁底松花江。这是流传在吉林市的一句古老俚语,说是俯瞰清代吉林城,南侧濒江,东、西两侧城墙蜿蜒汇于稍狭的北侧,全城颇似一张琵琶。清代城墙在历史上曾先后共开有十个城门,其中位置最偏东的,是开在东南角落的东莱门。在小东门外江岸边的大地上,曾伫立着建于康熙年间的山西会馆(东关帝庙)以及之后建造的江神庙和龙王庙,再向东则是清代柳条边外最大的木材集散地——东大滩了。

当年在东莱门外呈鼎立之势的三座寺庙均有不俗的香火,三座庙曾分别保有炫荣显耀的御赐匾额,这其中尤以清代的光绪皇帝的题匾最多。原本在东关帝庙曾有咸丰皇帝在1859年赐予的“万世人极”匾额一方,到了1888年(光绪十四年)时,当时的光绪皇帝又特为东关帝庙题写了“神武孔昭”匾额一方。同时,光绪皇帝并未顾此失彼,雨露均沾着为东关帝庙毗邻的另两座庙堂也题写了匾额:为龙王庙题写的是“渤澥宣仁”(澥,音xiè,《昌邑区志》),为江神庙题写的是“马訾保障”。

 

冰封的江面上,各种爬犁往来穿梭。

在旧时,香火鼎盛自然就会引爆商、民人气,自晚清东关地区开发伊始,联系东关和江南地区交通的重要渡口就设在东关帝庙门前。由南岸的改集街乘船可直达东莱门外,或进城办事,或并由这里迤逦向北进入商埠区。到了冬季江面结冰后,东莱门外的河道冰面上,会建起的季节性冰上客栈——水院子,人来人往,车马、爬犁喧阗终日。

1935修建江堤的冬季施工场面

到了1933年,当局为防止水患,开始在松花江北岸,沿城区筹划修筑永久性护岸江堤。据《昌邑区志》记载,为修筑石堤,1934年,东莱门外江岸的三座寺庙被相继拆除,江堤代替了布局杂乱的濒江寺庙和民宅,成为吉林城颇具现代化的新景观。1937年,吉林市江南地区划归市区,为解决交通问题,1940年在东莱门外的渡口位置,开始修建跨江的钢混桥梁,即今天的江南大桥。因1937年破土动工的丰满水电站,使流过大坝的江水升温,穿吉林城而过的松花江冬季不再封冻,延续几百年的冰上客栈彻底消失,代之而生的则是结合物候水汽的玉树琼花——雾凇(原来被叫做树挂)。东莱门外旧时寺庙的废墟也被规划为“公园予定地”,以期未来作为观赏雾凇江景的场所。

 

七十年代末的吉林市宾馆,照片由肖宵先生提供

 

七十年代末的吉林市宾馆,照片由肖宵先生提供

 

八十年代东关宾馆正门,照片由肖宵先生提供

 

八十年代末东关宾馆的雾凇景观,取自《吉林市园林志》

1951年,在东莱门外原三座寺庙的旧址,兴建了五栋德国式建筑物,作为当时吉林省博物馆的馆址。1954年省博物馆随省政府迁往长春后,旧馆址改建为吉林市宾馆。1956年宫殿式主楼落成,1981年改称吉林市东关宾馆(《吉林市建筑志》)。自新主楼落成后,宾馆因精美的建筑特色和四季变换的美景而成为吉林人民心中的重要城市景观。

特别是隆冬季节,松花江江流湍涌,江面雾气蒸腾,水汽被寒流凝于江边柳树的枝条上,结成绒裹般的霜花,若白玉丝绦,似碎雪冰幔,被蓝天映衬,闪烁晨光,随风飘摇于江岸,堪称冬季奇景。曾几何时,观赏雾凇最佳的地点就是起自临江门,蜿蜒至东莱门外的石堤之侧——得誉“江堤雪柳”。东莱门外,因地势开阔,远有山叠映,近有水萦洄,江畔古柳遍布,树高枝密,雾凇形成得最好。又因此处为解放前的石堤与解放后的土堤景致交汇处,故而美景之外,又有风貌之殊,故而成为观赏雾凇的绝佳之所。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城建速度加快,作为吉林市的黄金地段,东关宾馆也被拆除,原址改建为世贸万锦酒店,好在当年清水绿带工程为吉林江岸留下了许多植被,东莱门外建筑几经更迭,但冬季近江堤岸雾凇雪柳的惊艳还没有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