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交通 >

惠州如何结合实际、开出交通治理良方?

更新日期:2020-12-12 13:07

当前,惠州一边规划建设“丰”字交通主框架,构建以交通轴线快速通道为城市发展骨架,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科学完善的市政路网体系;一边改革创新组建工作专班,实施“畅通工程”治堵疏堵,对市区进出城道路“减灯封口”提速、市区部分灯控路口“绿波”优化提速,以及对惠州大道、东江大桥等24个路段路口微改提速,市中心区通行效率得到一定提升。

三环路与惠州大道东沿线交汇的立交桥是市区交通枢纽的东大门。

党的十九大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各地城市建设与管理逐渐将切实满足人民对城市发展与活动空间的实际需求摆在首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在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征程中,完善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缓解城市拥堵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交通治理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面对市区停车难、公共交通分担率不高、“微循环”不畅等问题,惠州如何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出交通治理良方?

 停车难题怎么解

  增加供给,推进智能停车系统开发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机动车保留量不断增加,“停车难”已成为困扰城市交通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城市居住圈、学校圈、医院圈、繁华商圈以及客运站、旅游景点、市场周边“四圈三边”重点区域停车难问题日益突出。

惠州汽车客运站。

日前,记者在市区东平东湖花园、江北义乌小商品批发城等片区周边路段走访发现,虽然附近路段及地下停车场设置了不少停车位,但区域停车依然紧张,一些车辆在途经市区江北新岗北一路时,一直找不到停车位,只好走走停停。“不仅麦地、龙丰等老城区,现在江北商场、行政区域周边停车位也很难找。”市民范先生说。

住建部2015年印发的《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提出,规划人口规模大于50万的城市,机动车停车位供给量应在机动车保有量的1.1至1.3倍。据交警部门统计,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汽车保有量约140万辆,市区停车位约58万个,其中暂时免费的路内停车位约1.1万个,机动车与停车位的比例为1:0.41,远低于《规划导则》标准。

近几年来,为缓解市区中心区停车难问题,我市相关部门通过科学合理增加停车场或路内、路外停车位的方式,不断增加车位供给,尽量让广大市民不再为停车所困。截至今年10月底,惠州市区纳入系统管理的路外停车场达133个,增加路外停车位约1.1万个。但面对日益增长的机动车保有量,这些停车位仍无法有效满足停车需求。

“机动车保有量快速上升,停车位更新缓慢、供不应求是导致停车难的直接原因。”不少业内专家认为,除了停车场地不足、历史欠账较多外,老旧小区停车位规划设计不足、停车空间不足、停车位数量不够,以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地方停车位部分闲置,资源不匹配,停车设施利用率低,也是导致停车难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医院、学校等车流量较大的地方,大部分车主只需短时间停车,但由于停车场太远所以选择就近停车,导致频繁出现交通堵塞。

破解停车难问题,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惠州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

日本的经验做法值得参考借鉴。据了解,日本的停车产业非常发达,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等特大城市,虽然面积狭小、人口密度极高,但公共停车位供给充分,地下停车场、地上高层塔库式立体停车场等形式多种多样,停车业已经成长为成熟的静态交通产业,有效提高了城市“寸土寸金”的土地利用效率。政府采用特许经营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停车位的建设和运营,有效满足了停车需求。这些停车场均采用ETC、视频识别等智能管理技术,不再使用传统刷卡、取票的出入口控制方式,大大提高了停车位的使用效率和便捷程度。

在国内,陕西西安交警高效利用闲置停车资源,探索实施“时空挪移、资源共享”停车方式,主动组织商家、社区和居民座谈协商,将商区车位错时提供给周边小区居民使用,有效解决了小区居民停车难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企业收益,实现居商共享、合作共赢。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李国庆建议,借鉴日本的相关经验,中国城市规划需要加大力度适应快速发展的汽车社会,通过城市更新确保充足的小区固定停车位和城市公共停车设施,规范路侧停车场,填补车位失衡缺口,在包括主城区和郊区在内的全市域范围内均衡配置停车资源。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惠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调研报告》中建议,我市要通过停车规划、建设、管理、收费政策研究与优化,调控交通需求,规范停车秩序,提高路外停车位的使用率,保障城市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积极利用先进科技,推进智能停车系统开发,构建全市统一的停车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核心区域路外停车位使用效率。鼓励扶持社会资本投资停车场建设,增加办公楼、医院等公共建筑的停车位比例,切实增加停车位供给。

近年来,我市先后印发实施了《惠州市区(惠城中心区)公共停车场布点规划》和《惠城中心区公共停车场近期建设(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大力推进智慧共享停车项目建设,通过搭建停车云平台整合管理现有停车资源,加大停车设施投资建设力度,逐步深化我市停车设施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智慧式管理和运行。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智慧停车”,建成智慧共享停车楼(库)10座,新增停车位5400个;新开工停车楼(库)20座,新增停车位约8000个;升级改造地面停车场40个,停车位约1.5万个,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住宅小区共享停车资源,着力缓解停车难问题。

我市智慧共享停车系统项目充分借鉴了广州、深圳等市的先进做法,推广智慧立体停车等新科技应用,更好地服务市民出行,提高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未来市民停车将变得更加便利更加智能。按照计划,我市今年将建成市民服务中心停车库、演达立交南停车楼、滨江公园停车楼、金山湖公园停车库、东江公园停车库、旺岗停车楼、沙梨园停车楼、银岗岭停车楼、南湖公园停车库、河南岸公园停车库等智慧共享停车楼(库)10座,新增停车位5400个。

演达立交南停车楼。

市区拥堵怎么治

  改造快速路,畅通交通“微循环”

“内联外接,内通外达”的交通格局,承载着惠州人对美好出行生活的向往。一直以来,惠州从未停止过“治堵”努力。

金恺大道、隆生大桥、四环路南段、惠新东江大桥、小金河大道、惠新大道……随着中心城区一批市政路桥的通车,交通网络得到一定完善,早晚高峰时段的“过江难”,以及“出入城难”“县区间通勤难”等问题得到缓解。

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赶不上车辆增加的步伐,市区交通主干道车流量一路攀升。据交警部门统计,2014年11月底全市汽车保有量46.7万辆,到今年11月底,全市汽车保有量已达140.8万辆,近6年时间汽车数量增长3倍,而且还以年均15.7万左右的增长量高速攀升,平均每天约有430辆新车上路。

根据高德地图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我市今年三季度高峰拥堵延时指数1.574,即高峰出行时间是畅通状态下的1.574倍,高峰平均行车速度27.63千米每小时,在全国50个主要城市中位列第38。其中,惠城区是城市最拥堵区域,早晚高峰路上花费的时间是畅通状态下的1.61倍。

针对市区交通拥堵,相关部门近年来积极想方法、出实招,如实施交通管制、完善区域交通改造和开设潮汐车道、可变车道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拥堵,然而问题仍难得到根治。

东江大桥。

记者近期在市区走访发现,早高峰期东江大桥南端依然拥堵,排队车辆已延伸至东平下沉隧道内,隆生大桥往江北方向下桥处也成了新的堵点;中信大桥、合生大桥、惠州大桥等主要过江通道及三环南路、麦地路、环城西路等主干道仍旧呈现出潮汐式交通拥堵现象。而由于市政项目改造施工,围蔽占用部分道路,下角、桥东、桥西等老城区部分道路交通出行效率亦受到影响。

究其原因,机动车数量增速过快是一方面,交通规划的前瞻性不够、全城无红绿灯的城内快速路、道路等级结构不合理、支路系统不完善等也是造成市区交通拥堵的又一重要因素。一位长期关注道路交通发展的业内人士认为,我市中心城区的次干路和支路路网建设密度水平不高,还未建成城市内部快速路,这种现状导致路网分流能力下降,高峰期间的交通大多由主干路网承担,因而导致主干道交通缓行日益明显。

综上所述,再加上汽车保有量快速增加,市区道路拥堵状况可能进一步加剧,我们有什么治堵良方?

对此,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建议,借鉴杭州、宁波等交通发达城市在建设高密度、多层次、立体化的进出城体系方面经验,加快推进快速进出城路网体系的构建,提升进出城效率,强化中心区对外快速交通联系。加快推进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建设,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内部骨干路网,推进城市次、支路网建设,形成功能完善、级配合理的城市道路系统。

交通行业有关专家建议,惠州可借鉴深圳在国内率先进行的一体化大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经验,设定统一负责全市交通运输规划、建设、管理、执法的部门,建立“一城一交”一体化大交通管理体制,为城市交通运行体系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快速路改造是一种提高城市通行效率的重要办法。”市政协委员、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郦伟认为,城市中心区提升内部联通水平,必须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快速路改造可实现车辆下高速后直接进入城市中心区,提高中心区通行效率及外联水平。

纵观国内外一些水系发达的城市,无不重视过江通道建设,变天堑为通衢。如广西柳州通过多年一贯的投入建设,在柳江上建成20多座桥梁,且一桥一景,既畅顺了交通,又成了亮丽的城市风景线。惠州东江、西枝江穿城而过,但目前惠城中心区(三环内)共有跨江桥梁14座,其中东江有6座跨江桥梁,现有的过江通道不足,不能满足交通需求。

对此,市交通运输局在近期发布的《惠城中心区过江通道规划》(公示稿)中提出,计划在东江、西枝江、新开河流域主要腹地、“四环内”和“惠州湾产业新城”的规划范围内新增16条过江通道,近期优先推进一号路跨东江桥、一号路跨西枝江桥、东西轴线跨西枝江大桥、中部轴线跨西枝江大桥(沙澳大桥)、鹅城大桥、惠安大桥、湖山大桥等过江通道建设。

惠州交通四通八达。

根据《惠州市“畅通工程”五年计划(送审稿)》,提出力争利用三年时间推动我市步入省内一流交通城市、五年跻身国内一流交通强市行列。未来三年,惠州市将加大投入,基本完成建设“两环十射”快速通道系统,形成“外快内畅”的立体交通格局。

为破解城市“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今年,我市创新打造“快干支微”公交网络,形成多层次立体线网结构。不久前,市区开通环东平半岛微巴线路,覆盖了东平半岛公交空白区域,连接岛内客流密集的住宅区、公交空白区域与学校、医院、市场、商超等场所的交通往来,引导市民乘坐微巴进行换乘,实现干线公交与支微公交的无缝对接。

事实上,市区内道路特别是老旧城区道路的路网结构难以作大调整完善,因此短平快施策、微观化治堵,以畅通“微循环”的集群作用,将量变促为质变,将切实提升治堵效果。“消除一个地点、路口的拥堵‘瓶颈’,往往能够激活一条路乃至一个区域的通行潜力。”交警部门认为,在市区具备条件的路段实行“微循环”治理,是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并有效释放停车资源的重要举措。

以市区江北华贸商圈为例,在“路长制”的牵引下,惠州交警深化警企联动,通过建设规范停车泊位、增设临时上落客点、交通路口微改造、启用潮汐车道等治理举措,最大限度畅通内、外循环,提升通行效率,走出了一条交通管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样板。如今,该商圈交通管理越发精细,不仅乘车打车方便,周边道路还实现人车分流,安全性大大提升;商场内各类车辆停放有序,地下车库出入口等“堵点”疏通,高峰期也基本能实现快速通行。

“通过实施‘微循环’治理,区域交通实现循环畅通,可分流干道交通,缓解交通压力,为市区交通提速。”我市一位交通行业人士建议,一方面应在更多社区试点微巴线路,合理分担交通流量、缓解交通压力;另一方面在东湖、桥东等片区推行单循环交通组织,完善居住区或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周边“微循环”,再畅通一批交通“毛细血管”,更好服务市民日常生活出行。

 慢行系统怎么转

  打造立体步行走廊,重构自行车交通网络

“骑自行车上下班既锻炼身体,又低碳环保。”最近,市民曹先生热衷骑自行车出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早晚高峰期市区不少路段出现交通拥堵现象,一些短距离上下班的市民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的方式上下班,或外出购物办事。

云山立交。

慢行系统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步行、自行车交通方式构成。根据慢行交通的特点,它既是短距离出行中一种独立的出行方式,又是中长距离出行中衔接机动化出行方式不可或缺的部分,并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居住环境水平和生活舒适度,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也有一定作用。

早在2016年,我市就发布了《惠州市惠城中心区慢行系统专项规划》,惠城中心区将开建慢行系统,全面为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让路,以优化惠城中心区交通出行结构,缓解交通拥堵,实现快慢交通协调发展,规划内容包括步行、自行车(含电动自行车)。惠州的慢行规划将对道路空间进行优化,以护栏隔离、自行车道抬高、彩色铺装等措施,保障慢行道的连续性。慢行系统还包括过江慢行通道规划,规划建设慢行过江专用桥和优化既有过江慢行措施。

最值得关注的是慢行系统分区策略。在市民最为集聚、交通压力最大的二环以内的老城区将严格限制小汽车交通,以慢行交通为主。而在二环和三环之间的核心建成区则发展以“慢行+公交”出行为主体,一般限制发展小汽车交通。而在三环以外区域,则将慢行交通作为衔接的“最后一公里”,并适度发展小汽车交通。同时,规划还指出将在商务区、行政区、居住区、西湖景区和东江绿道沿线新增设130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

虽然我市非常重视慢行系统的规划建设,然而几年过去了,惠城中心区的慢行系统建设依然有待完善,不少路段缺少独立空间的自行车道。一些人行道被小车或电动车“占领”,道路管理也有待加强,还有部分慢行设施被压缩,导致主次干路慢行系统不畅、慢行空间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品质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惠州应该如何发力,让慢行系统运转起来?

作为步行友好城市的重要因素,自行车被认为是城市中最理想的交通工具之一。其优点在于对空间的占用更小,不会造成交通拥堵,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无污染和更少的交通事故,此外还能够极大地提升城市魅力。自从设置独立自行车道鼓励绿色出行以来,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的自行车数量持续增长。2016年,哥本哈根全市拥有67.5万辆自行车和12万辆小汽车,全市自行车数量是小汽车的5.6倍。自哥本哈根自行车战略实施以来,其市中心交通道路上,自行车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小汽车数量则不断减少。

海湾大桥。

“从哥本哈根的自行车复兴历程来看,要发展城市慢行空间,应当从市政支持、设计规划、民众参与等几方面进行。”业内专家建议,应提升自行车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为自行车道路制定专门的策略和规范。设计师应当转变设计观念,坚持“自行车优先”的观念,把自行车出行当作首要交通工具考虑,合理组织交通流线,合理设计机动车道和停车位,避免其占用自行车空间。

今年,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编制印发了《深圳市自行车交通发展规划(2021-2035)》,明确了自行车交通是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交通方式同等重要,并提出“网络重构、停放入位、安全提升、骑行促进、政策协同”等5大发展策略,共计38项行动举措,促进深圳市自行车交通健康发展。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同步编制了《深圳市慢行系统骨干网络布局及试点实施方案》,将规划6条自行车快速路、12条干线主廊道组成的深圳市慢行系统骨干网络,推动中等距离机动化出行向自行车交通转移,促进慢行健身休闲化普及,提升慢行出行品质,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

“建议惠州加快建设完善城市慢行系统。”业内专家建议,我市要在更多主干道设置分道设施,隔离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与机动车道,使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各行其道,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形成快慢相宜、刚柔并济的宜居城市交通体系。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建议,政府要重视慢行交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绿色优先”交通出行理念,打造宜行宜游的慢行交通系统,要围绕交通枢纽和人流汇集点,依托山水景观资源,打造安全、舒适、连续、便捷的立体步行走廊。制定惠州市步行空间设置标准,加强道路无障碍设施建设,保障步行空间。完善自行车通道,重构自行车交通网络。选取二环路作为慢行示范路,加快建设东江南岸休闲自行车道、金山大桥慢行桥等慢行基础设施。

部门表态

市交通运输局:

  加快推进“丰”字交通主框架建设

近年来,我市紧扣打造成为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目标,全力推进国内一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2019年,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770亿元,呈逐年递增趋势。今年,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稳步推进,全年计划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88亿元。

去年底,我市探索“交通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城市”发展新模式,启动“丰”字交通主框架建设。结合惠州区位,我市将打造“丰”字交通主框架和“五横五纵”骨干快速路,力争实现惠州与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间1小时快速通达。7月15日,计划总投资超2000亿元的惠州湾产业新城项目落子惠州,成为“丰”字交通主框架规划实施后,我市引进的第一个由央企巨资打造的优质产业项目。

随着“丰”字交通主框架规划成果落地,惠州城市发展“骨架”势必进一步拉开。接下来,我市将加快南北轴线(惠州湾高速)实施,加快推进东西交通轴线(惠深第二高速)、Z1线(龙恺高速)、沿江轴线(沿江高速)项目前期工作,高标准编制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

市公路事务中心:

  全力参与“丰”字交通主框架建设

市公路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市公路事务中心推进完成国道236线惠东高潭公梅至汕尾交界段、国道355线龙门段、省道119线龙华至龙门县城段、省道120线惠城南旋工业区至原横沥收费站段、省道529线博罗龙华至龙溪段改建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不断优化路网结构;推进普通国省道路面改造共19个项目,完成路面改造里程167.6公里。完成44座普通国省道桥梁改造;组织惠城、惠阳、惠东、博罗和龙门5个县(区)完成辖区普通国省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实施,以及组织完成国道324线博罗汤泉至生鸡头桥段路面养护整治工程等灾毁恢复重建项目,公路的通行能力、路况水平、安全水平、出行服务水平和公路文明水平稳步提升。

“十四五”期间,市公路事务中心将继续扎实推进“修路抓项目、提效抓队伍”重点工作,全力参与“丰”字交通主框架建设,助推我市打造成为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以服务加快推进“丰”字交通主框架建设为主线,全力协调推进省道255线龙桥东江大桥改扩建、G236惠东高潭公梅至紫金交界段改扩建工程施工建设;加快推进在建国省道15个项目改造施工进度,推进桥梁养护和改造,争取普通国省道二类桥梁以上桥梁占比达到92%以上。

市市政园林事务中心:

  织密城市路网 畅通道路循环

“十三五”以来,市市政园林事务中心全面推进市政项目建设,市区交通网络提档升级。市区建设完成金恺大道、四环路南段、小金河大道、惠新大道等市政道路70余条;建成新开河北桥、隆生大桥、惠新大道跨东江大桥等跨江桥3座。为畅通市内“微循环”,建设完成43条市政府捆绑整治建设的“断头路”、连接路,对20个拥堵点和25个调头车道进行微改造,提高通行效率。“十三五”以来,市区共计完成市政道路建设约145公里,缓解了交通拥堵和老百姓“过江难”和“出行难”问题。

接下来,市市政园林事务中心将持续推进金龙大道(惠城区段)改造工程,新桥路和河桥路、金湖路东延段、丰奎路、金石三路、东江二路东延段道路工程等,进一步织密城市路网,畅通道路循环,提高市民出行效率,助推城市发展。

市公安局交警支队:

  发力交通“微改造”提升畅通指数

“十三五”期间,惠州公安交警以“五治”“四管”为引领,根据我市交通秩序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短板,举全警之力迅速行动,以“短平快”手段治理交通拥堵、提升通行安全性,切实提高事故预防效果和秩序管控质效,持续推进城市交通管理朝精细化、长效化、规范化发展。

特别是今年以来,据市“畅通工程”工作专班相关部署,交警部门创新工作思路,聚焦交通瓶颈,巧做交通“微改造”,通过优化道路设施、调整交通组织等综合手段助力市区24个堵点疏堵保畅,目前三环南路、麦地南路、惠博大道、惠州大道等多个路口路段进一步提速缓堵,市区交通内外循环进一步优化,通行效率提升。

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惠州交警将持续发力交通“微改造”,通过“微创手术”般的“微改造”来疏通“毛细血管”;同时深入推进“路长制”勤务工作模式,深化警企联动,从源头上消除交通安全隐患,着力提升安全系数和畅通指数,为建设国内一流城市提供更加顺畅的交通环境。

智库观察

智慧停车管理专家任永安:运用科技手段优先盘活 现有公共停车资源

“缓解停车难题首先要从顶层设计入手,站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角度通盘考虑如何增加公共停车位。”智慧停车管理专家任永安认为,惠州可参考深圳、广州等城市做法,运用科技手段优先盘活现有公共停车资源,然后通过要求新建小区按比例提供公共停车位、改造升级人防工程、新建公共停车楼、公园停车场平改立等方法增加公共停车位数量。

“目前惠州采用的智慧共享停车云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便捷支付、无感支付、全景导航等技术,实现‘智能感知-智能调度-智能服务’。”任永安举例说,车主在智慧泊车微信公众号绑定自己的车牌号,做好无感支付授权,从开车停进智能停车场或路边临时泊位,再到开走,全程不用再做其他操作,后台可自动将识别车牌、计费、离场、缴费这些环节衔接起来,无须逐步提醒车主。

该平台除了给车主良好的停车体验外,还可以提高公共泊位周转率。惠州智慧共享停车云平台还可以提供预约停车功能,如10分钟后到市民中心,出门前就可预约停车位,然后通过手机导航前往预约停车位,节省停车时间。

他山之石

  江苏南通: 构建与上海互联互通 综合交通体系

江苏省南通市充分发挥毗邻上海地域优势,紧扣建设上海“北大门”目标定位,大手笔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善过江通道、公路和铁路网,构建与上海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体系。

南通在江苏省地级市中率先委托国家级智库单位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开展《南通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研究,从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高度,着力推进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融合。

南通坚持交通率先对接服务上海,双方在交通规划对接、过江通道线位、空港海港合作、路网水网衔接等方面达成共识;注重对外通道建设,推进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高等级航道等重大运输通道建设接入国家通道、区域通道,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为骨干,国省干线为补充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拉近与长三角核心城市的时空距离。

南通充分认识到建立联系长江南北两岸的交通通道,打破交通“瓶颈”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锚定“上海北大门”战略目标,积极谋划更多过江通道,优化与上海的交通对接。通过积极争取江苏省支持加快过江通道建设,促进跨江融合发展,不仅甩掉了昔日“难通”的尴尬处境,更向交通枢纽全速前进、实现华丽转身;加快高速公路重大项目建设,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加密成网;积极协调推进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建设,补齐铁路发展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