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交通 >

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更新日期:2020-04-26 17:25

◆纵观人类发展史,交通运输推动着人类文明进程。反过来,人类需求和社会生产力进步又促进交通运输的变革和发展。近现代以来,世界科技、文化、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交通运输的演变,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更使得交通运输不断实现阶段性突破发展。如今全球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交通运输呈现出高速化、重型化、综合化、集成化、高科技化、智慧化、绿色化、品质化等明显的发展趋势。

徐飞: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 徐飞

【作者简介】徐飞,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导,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西南交通大学校长。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竞争战略与博弈论、高技术创新战略、创新创业与跨文化领导力。主要著作有《战略管理》《重混战略》《纵横“一带一路”:中国高铁全球战略》《战略联盟稳定性、破缺性与演化实证》等。

从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进程看,国家之强离不开交通之强,也往往始于交通之强,恰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讲“一切改良,以交通改良最有实效”。强盛之国必有超凡的交通基础设施与通达能力,凸显速度效率和互联互通。交通顺则百业兴,交通运输所具备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支撑性和战略性,使其成为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将交通强国与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并列,这不仅勾画了未来现代化强国的关键结构,也凸显了交通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高质量的交通运输保障,因时而变、乘势而上,砥砺前行、行稳致远,有必要深入探讨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纵观人类发展史,交通运输推动着人类文明进程。反过来,人类需求和社会生产力进步又促进交通运输的变革和发展。近现代以来,世界科技、文化、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交通运输的演变,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更使得交通运输不断实现阶段性突破发展。如今,全球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交通运输呈现出以下明显的发展趋势。

高速化。速度是交通的灵魂,是人类的永恒追求,速度的进步也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对快捷和高速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止过,高速化成为现代交通运输追求的重要目标。高速化可显著提高运输工具的运行速度,缩短运输时间,增加通过能力。当今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超音速飞机,充分体现了交通运输高速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交通高速化的趋势愈发显著。在地面高速和超高速交通方面,中国“复兴号”高铁动车组以350km/h的最高商业运营时速奔驰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日本山梨磁悬浮试验线“L0系”列车则实现了603km/h的最高载人运行速度。埃隆·马斯克提出的“超级高铁”(Hyperloop)目标是实现1200km/h以上的速度。近年来,西南交大建成世界首个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悬浮环形试验线,验证了创造更高速的可行性。当下全球各国对于速度的竞赛愈加激烈,旨在抢占世界交通速度的制高点。

重型化。重载和高速,亦即俗称的“多拉快跑”,一直是交通运输发展的两大方向。重型化即增加运输工具的载重量,重载铁路、重载汽车(运货卡车)、大型运输机日趋重型化,管道运输的发展趋势也是管道口径不断增大,运输能力大幅提高。重型化在船舶方面的表现最为明显,载运散装石油或成品油的大型或超大型油轮,可装载30万吨以上的原油,目前世界最大的油轮可达55万吨级。

世界铁路重载运输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逐渐在国土面积大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南非和中国得到广泛应用。重载铁路运输除安全性好、成本低、距离长等优点外,更重要的是极具效率和效益。美国70%的铁路线路为重载铁路,标准轴重达33t。未来重载运输将以大数据为基础,通过互联网和云应用大幅提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当前,全球重型汽车行业向着大吨位、大功率、专用化、人性化发展,同时广泛应用高科技技术和设备。在重载汽车方面,世界上著名的公司有瑞典沃尔沃、法国雷诺、日本三菱、韩国现代、瑞典斯堪尼亚等。大型运输机的起飞总重量通常超过100吨,美国一直是大型(军用)运输机的领跑者。大型运输机是国之重器,目前能独立研制大型(军用)运输机的国家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

综合化。交通运输一般由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管道五大方面组成。各种交通方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和适应范围,其发展也不平衡,这既与交通运输方式的特定功能有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多样性有关,也与人们对交通运输方式的价值取向有关。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对象、手段、效果和经济性等差异悬殊,单一方式占据主导地位的格局已不适应现实需要,多元化、综合化、一体化势在必行。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各展其长,多位一体,密集交叉,有效衔接,组合提供“完整的运输产品”,即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从起始地到最终目的地的高水平位移服务是大势所趋。

未来应以安全、快速、便捷、高效、绿色、经济为价值取向,根据国土、人口、资源分布和产业布局等特点,在综合评估各种运输方式造成的土地占用、能源消耗、运输费用、环境影响、运输安全等成本效应后,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注重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实现深度协同和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以客运为例,将紧密对接不同运输方式的运力、班次和信息,促进空铁、公铁等联程运输发展;货运方面,持续优化货运结构,加快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冷链物流、江海直达运输等,解决“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等货运问题,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集成化。为更好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的效率和效益,需要通过集成化使之成为高效集约系统。该系统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的线路、场站(网点)、设备(装备)及电网、信息、物流等服务网络构成。通过打造集成化的交通运输装备、交通运输装置运行监测管控设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场站),构建设施高效衔接、枢纽快速转运、信息互联共享、装备标准专业、服务一体对接的多式联运组织体系,形成覆盖区域广泛、结构布局完善、服务层次多样、点线协调配套的现代交通运输系统。

未来需着力推动基础设施联网优化,构建高品质的快速交通网、高效率的普通干线网、广覆盖的基础服务网和综合智能运输大通道,进而提升基础设施的通达性、衔接性、适应性、绿色性、先进性和均衡性,推动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装备实现高质量协同。在此基础上,加快提升综合运输通道的服务效能,优化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服务结构,推动各种运输方式运量的合理分担。在重点枢纽场站建设方面,致力于形成一批汇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际列车、城市地铁、公路客运、常规公交、城市候机楼等多种运输方式场站的大型交通枢纽综合体,逐步形成立体互联的综合交通网络化和交通场站枢纽等网络化格局。

高科技化。世界交通运输进步越来越依赖科技发展,呈现出鲜明的高科技化趋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诸如超级高铁、磁悬浮轨道交通、无人航空器、超高音速飞机、自动水运船舶等现代交通运输装备,以及光伏道路、氢能道路、磁浮道路等直接为车辆供给动能,实现能力转化循环利用等,都是高科技的产物。复杂巨型河口深水航道整治技术、饱和潜水技术、极端复杂地质地形和极限恶劣气候条件下铁路公路建造技术、特大桥隧建造技术、空天车地信息一体化安全与控制等技术本身就是高科技。当前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加速对新的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以及新的运输组织模式、商业模式、治理模式产生影响,而关键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将为交通运输发展赋予新动能和新优势。

在全球创新潮流汹涌澎湃、科学技术前沿不断拓展、学科间交叉融合加速、产业体系汇聚重构已成常态的新形势下,为满足更清洁高效、安全可靠、舒适智能、便捷准时的交通运输需求,世界主要国家持续加大对先进的航空、船舶、轨道交通、汽车等交通运输装备及其系统的研发。随着新能源、轻质高强材料、先进高端制造、类脑智能、虚拟现实(VR)等新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应用并不断迭代优化,交通运输高科技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强化。这不仅支撑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输装备制造等技术能力及推广应用,推动无人驾驶车辆和船舶等新业态快速市场化,又进而助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智慧化。未来已来,世界已进入ABC时代(AI+Bigdata+Cloud,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在ABC时代,交通运输的智慧化势在必然。智慧化交通力求基础设施—交通运输—通信网络—公共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大数据决策,使出行体验更好、货物流通更优、政府决策更准。实际上,当下国内外的众多知名公司,如IBM、谷歌、西门子、阿里巴巴、百度等都活跃于智慧交通领域,新型交通服务模式层出不穷。展望未来,通过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交通运输将全面实现基础设施和载运工具的数字化网络化、运营的信息化智能化,以及运输系统整体的智慧化。

在铁路领域,基于智能系统的集成整合运用,将全面运营无人驾驶、无人检测的智能铁路。智慧动车组将实现工作状态自感知、运行故障自诊断和导向安全自决策,运输服务将实现全面电子客票、全程刷脸畅通出行、站车5G覆盖和智能引导。在公路领域,人们出行将按照程序设置完全智能化,无人驾驶将得到全面普及,车路协同技术、汽车列车化技术将得到普遍应用。在航空领域,智能售票、智能安检、机器人等代替人工辅助乘客出行将实现常态化,飞机将实现无人驾驶且能自我修复,出航将实现最优算法,并真正与轨道交通、公路交通、城市交通无缝衔接。

绿色化。绿色化是实现交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向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研发和推广替代燃料新技术、广泛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是主要实现途径。未来将通过提高燃油效率,增加氢能源、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降低交通行业对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交通系统的碳排放。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发布的《愿景2050》报告称,低碳交通将有望于2050年之前普及。据估计,轻型车辆的使用能降低80%的能源消耗,船运或货运的能源使用也将降低50%。此外,太阳能将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较大比例,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极具发展前景。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是构建节能低碳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战略重点。大宗物品通过管道运输实现,其运输物资将由石油、天然气、化工产品等流体逐渐扩展到煤炭、矿石、成件货物、集装物料等非流体。今后将更加注重发挥铁路占地省、运量大、能耗少、排放低等比较优势以优化运输结构。公交优先发展是优化交通运输的重要导向,未来世界都市圈和大中城市将实现以轨道交通为骨干、新能源公交车和共享单车为主体的绿色综合交通系统。其中,基于互联网的共享单车充分体现绿色、生态、共享理念,成为解决末端交通的绿色范例。

绿色化将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养护的全过程,生态选线、环保设计,生态修复当是题中之义。为此,需要统筹布局规划线路和交通枢纽场站设施,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土地、岸线利用效率。在工程建设中,要大力促进节能环保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鼓励标准化设计及工厂预制。在行业管理中,不仅要制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标准,保护交通基础设施周边生态环境,还要建立交通运输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联控机制,严格落实重点水域污染排放控制。

品质化。交通发展不仅让人们的时空距离变短、活动范围变广,使说走就走周游世界成为寻常,还促进出行升级从“人便其行”到“人享其行”。人们在不断提高出行频率、距离和消费的同时,越来越追求便捷舒适、经济高效、安全准点。未来交通运输将提供无障碍化、人性化、定制化和品质化的出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幅提高出行的温馨感、获得感和体验感。在物流方面,数据驱动和社会化协同的供应链平台,不仅能提供标准化、集装化、智能化的物流产品,显著降低全社会的物流成本,还能同时满足经济性和时效性需要,真正做到货畅其流、物优其运。

未来,人们的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和流动性进一步加大,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私家(无人驾驶)汽车等交通工具成为移动办公室和休闲娱乐场所的现象将日益普遍。生活在开放、流动、多元社会中的人们,在出行途中便可“非现场”办公和自娱自乐。“城市更宜居”也将从愿景到现实,绿色智能人文一体化交通系统,使城市居民普遍建立15分钟生活圈,享受门到门、多样化、便利化的交通服务模式。随着运载工具越来越轻量化、自动化、智能化,交通出行将更加舒适惬意。

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当今交通运输网络支撑着一个高度互联的全球经济社会,但交通自身内在的复杂性以及深刻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公共交通发展水平亟待提升。发展公共交通是目前解决交通拥堵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发展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为推广公共交通作出了一系列努力,如法国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实行公交优先战略;日本致力于建设发达的公交网络,民众出行会首选轨道交通,小汽车主要用在个人的休闲、度假、旅行等方面;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已将智能运输应用于公共交通。其他国家也在发展公共交通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划分公交专用道、设置公交信号优先、建立停车换乘系统等。但是,总体来看这些努力和措施依然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由于缺乏科学性、前瞻性的规划,公共交通普遍面临着服务质量较差、乘车时间长、运行速度低、换乘次数多和候车时间长等问题。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公交优先”政策,迄今公交运营线路里程达106.9万公里,公交专用道达1.09万公里,轨道交通(包括地铁、有轨电车、轻轨、单轨、磁悬浮、APM等)运营里程4900多公里。然而,许多城市的交通拥堵仍缘于公共交通不足。公共交通不足迫使通勤者以小汽车来弥补,迅速增加的小汽车又使城市交通拥堵雪上加霜,因此,各地不得不实施摇号政策限购或限号政策限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时讲到,如何解决好海量人口的出行问题是个大难题,要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他强调指出,“发展公共交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向”。将来如果能够形成大容量的公共交通和小容量的个人交通互补,形成小汽车(私家车)交通和公共交通良性分工,拥堵问题将会得到有效解决。

交通运输安全与技术创新任重道远。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安全是交通运输的底线和生命线。世界各地不时发生的各种交通事故一次又一次敲响了安全的警钟。实际上,新旧业态不断叠加的安全生产风险,以及人为破坏、网络攻击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特别是交通运输的高科技化和高速化,使交通运输安全平添了更大压力。

当今在技术创新领域,各种高科技、深科技、硬科技、黑科技层出不穷。以网络为例,2019年刚被业界确立为5G商用“元年”,人们已将目光投向了6G,从理论上讲6G时代的下载速度可达到每秒1T,比5G快一千倍。尽管5G将为社会带来革命性影响,但6G具有更大的带宽、更低的延迟和更宽的连接,或将彻底改变整个有线和无线网络结构,这对包括交通运输在内的各行各业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在日益高科技化的交通运输行业,技术创新任重道远。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还要同时追赶发达国家现有先进技术,其挑战尤其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天堑变通途,技术装备也取得历史性进步,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中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港口泊位均位居世界第一,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并创下多项世界之最,上海洋山港四期码头自动化设备和操作系统实现自主研发应用,汽车整体技术水平明显提升,自主研制C919大型客机并试飞成功。特别是高铁,被誉为“体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在‘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也是‘抢手货’,是一张亮丽的名片”。种种数据和事实表明,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正阔步踏上建设交通强国的新征程。

但是,中国交通运输技术创新存在的瓶颈、短板不容小觑。一是汽车、飞机、船舶动力与控制系统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卡脖子”问题突出。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电控系统相对落后;民用大飞机尚未定型,发动机严重依赖国外,重型直升机技术有待突破;高技术船舶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不强,自主开发产品装船率不足50%。二是专业基础理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滞后,基础工业体系对交通装备产业的支撑不足,飞机、高性能船舶的设计平台、测试评价体系薄弱。三是交通装备的基础零部件、基础制造工艺、基础材料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配套产品性能质量和可靠性与国外先进水平有不小差距。四是交通智能技术亟待提高,国内城市交通控制系统大多被国外垄断,民航空管系统技术受制于人,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技术也需加快提升。

行业治理现代化刻不容缓。无人驾驶车辆在遇到各类突发状况时该如何避让,如面对动物生命和车辆损失作何选择?这些问题既是技术问题,更是治理问题甚至是伦理问题。虽然美国《联邦自动驾驶汽车政策》规定了自动驾驶汽车的性能、监管政策,德国修改后的《道路交通法》允许高度自动化和完全自动化的汽车上路,但迄今为止,国际上尚缺乏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对无人驾驶汽车事故进行权威的责任认定。如纽约州拟让所有相关方都对无人驾驶汽车事故承担责任,马萨诸塞州则拟要求无人驾驶汽车制造商承担过错责任。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业推广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当务之急是按照包容审慎原则加快管理立法,以鼓励和规范无人驾驶车、网约车、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等新业态发展。

面对交通运输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其窘迫的现实是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前瞻性政策储备不够,行业监管能力明显不足。为此,需加快构建适应新形势的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组织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和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加速深化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及综合行政执法等重点领域改革。与此同时,还需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有效激发行业发展活力。当前,中国需纵深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放管服”改革,推动行业协会、企业、从业者、民众参与到交通运输行业治理中来,推进多方共治善治,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导向市场化、治理途径法治化和治理行为规范化,进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投融资诸多难题尚未破解。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与维护需要高强度的资本投入,财政预算紧缺是交通发展的最大障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在多元化多渠道解决投融资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如美国通过以里程税取代燃油税、实施拥挤收费等举措改造老化的基础设施;日本通过市场化改革提高效率,重新考虑用专项税化解公路铁路债务;英国通过用户付费制度和有效的资产管理,使100年前的铁路和40年前的公路系统得以改造。在重大制度安排上,美国通过“冰茶”“续茶”“露茶”等法案,不断推动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创新发展。

近年来,中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基础设施投资体制改革相关的政策。探索将交通基础设施与土地开发、资源开发等有机结合,统筹用好行业内外存量资产,稳步推进交通融资平台转型升级,有效提升融资能力。由此,以隐性政府信用支撑、融资平台主导的模式逐渐淡出,政府信用边界清晰、社会资本主导的模式正在形成。在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合理扩大有效投资,加大城际交通、物流、民用和通用航空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要创新项目融资方式,适当降低基础设施等项目资本金比例,用好开发性金融工具,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领域项目建设。要落实民间投资支持政策,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在充分肯定各国多举措解决投融资问题的同时,还应清醒地意识到,世界交通运输投融资领域尚有诸多难题需要破解。比如:通过何种机制把资金优先投资到有利于交通安全和运输服务的维修和改善上,特别是投资于农村和落后区域?如何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行基础设施建设养护一体化的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如何通过TOD模式(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用好未来收益,解决交通建设长期资金来源?如何发挥好政府投资杠杆撬动作用,通过建立政府性交通发展基金和外部溢出效益补偿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解决基础设施财务的可持续性?如何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扩大政府债券(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如何债转股?这些问题都需要抓紧研究解决。

全球交通治理体系亟待改进。世界交通运输不仅要在各国内解决自身与经济社会,以及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还要在国际层面上解决各国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在当今全球化发展大势下,国际交通的不协调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发达国家普遍在20世纪中叶已完成快速城市化阶段,目前已形成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智慧交通建设风生水起。然而,发展中国家不论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还是智慧交通的研究成果和推进程度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完善全球交通治理体系的关键在于,各国在结合自身优势和能力的基础上,秉持开放互信合作包容、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相关交通运输组织,推动各国优势互补和专业化协作,促进世界交通运输的协调发展,进而构建善治的全球交通治理体系。其中,发达国家应发挥领头作用,积极分享先进理念和技术,自觉承担更多责任,发展中国家则应主动学习迎头赶上。各国应立足发展大势,为共同塑造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和谐包容、协同高效的全球交通治理体系不懈努力。

当前,中国同相关国家一道加速推进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亚吉铁路、匈塞铁路等项目,建设瓜达尔港、汉班托塔港、比雷埃夫斯港等港口,规划实施一大批互联互通项目;同时,以中巴、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陆海空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重大工程为依托,大力推动全球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今后,中国不仅将持续加强与世界各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建造上的合作,还将大力加强与国际铁路合作组织、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民航组织、万国邮政联盟等国际组织的事务合作,深入参与交通运输全球治理,积极参与交通运输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积极推动全球交通治理体系变革,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下的交通运输事项,为建设均等化、普惠化、便利化、一体化的互联互通美好世界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Development Trend and Challenge of World Transportation

Xu Fei

Abstract: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transportation has advanced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 return, the progress of human demand and social productivity has promoted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Since the modern times, the worl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politics, economy and lifestyles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evolution of transport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enabled breakthroughs constantly made in the transportation. Now the world is ushering in a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change. The new concept of innovative, coordinated, green, open and shared development is increasingly popular among the people. Transportation is showing a marked trend of high-speed, heavy-duty, comprehensive, integrated, high-tech-driven, intelligent, gree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Keywords:transportation, transport network, transport safety,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

作者:徐飞

本文来源:学术前沿杂志

上海财大徐飞:面对疫情,企业如何化危为机、转型发展?

徐飞: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全社会几近停摆,各行业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疫情对经济、金融、行业、产业造成重大冲击,企业经营普遍困难,中小企业的情况尤其堪忧,部分甚至面临过生死存亡的坎。企业如何“活着”过冬?未来发展如何规划、转型?

日前,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出席国资大讲坛第十八期暨国企抗疫特别(直播)专场,与上海多位抗疫先锋企业家在线共论“共克时艰的国企担当”,并对当下企业如何应对疫情,化危为机、转型发展等问题作在线分享。

作为企业战略管理专家,徐飞表示,这次疫情无疑是一场灾难,对于企业来说更是一大危机,这场危机并没有过去,此时此刻我们仍处其中。要直面危机、化解危机、摆脱危机,首当其冲必须深刻认识危机究竟意味着什么?从思辨角度,“危机”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

第一,什么是危机?扛得过去是“机”,扛不过去就是“危”。扛过去、熬过去、挺过去、撑过去就有机会,就像非洲大草原的动植物,挺过旱季、迎来雨季,就能从奄奄一息到勃勃生机。有句成语叫“剩者为王”,意思是在灾难、危机或惨烈竞争中剩(活)下来的才是强者和王者,死掉就永无可能再现竞技场,更不用说胜出了。活着很重要,只要活着一切皆有可能,活着就有柳暗花明、峰回路转、东山再起的机会。活着还意味着没被打垮、没被消灭、没被杀死,而“但凡那些杀不死、打不垮、消不灭的,必将把你变得更强大”(尼采名言)。庚子年初这场突发汹涌的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巨大,对很多企业而言,如果说昨天是为利润而拼,今天则是为生死而战。企业一定要想方设法“活着”度过这个艰难时期。第二,危机不仅是危险,也是契机,正所谓“危中有机”。很多人径直把“危机”和“危险”划等号,只看到危机消极的一面,不自觉地将危机视为负面、糟糕甚至诅咒的东西,面对危险的境地、危险的时刻、危险的关头,人们常常感到恐慌、焦虑、无助和沮丧,却没看到危机其实也有机会的一面。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天地大道,阴阳相生,否极泰来,此消彼长。“反者道之动”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大智慧,告诫人们凡事都有两面性,任何情形总能找到正面积极的价值。

“危”中为什么有“机”?在平时常态下,由于路径依赖、技术锁定等诸多原因,要打破现有利益格局和竞争态势,实现所谓非线性、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谈何容易!要想超越头部企业,实现弯道超车变道超车、后来居上,何其困难!近些年来中美关系为何恶化?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日益强大,特别是当2017年中国GDP超过美国GDP 60%的时候,美国强烈感到其势力范围和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于是美国就要捍卫既得利益,全面打压中国,甚至极限施压。同理,头部企业、C位企业怎可能将其地位拱手相让,让你取而代之?!所以,在常态下赶超殊属不易。

危机扮演了一个“洗牌者”和“搅局者”的角色,把现有的既定的格局摧毁了、颠覆了、解构了,原有的初始条件、边界条件、约束条件、优势劣势均被打乱甚或推倒重来,以前有的,危机后可能归零而荡然无存;以前没有的,却可能不期而遇、不请自来。总之,对竞争各方而言,都有重新可利用的机会。特别地,中小企业拥有的资源和优势少,因此,在危机来临的得失方面,不怕失去——本来就没有什么(资源和优势)可失;得到的却是横空出世、真真切切的机会。

危机之“机”体现在哪些方面?主要谈五点:

1. 危机加速颠覆了现行的游戏规则。传统和现行的游戏规则是“力量型”:大吃小,强吃弱;今后的主导规则变成“速度型”:快吃慢,先吃后;即由大鱼吃小鱼,变为快鱼吃慢鱼,未来比拼和较量的是敏捷,要做到即便是大象也要能舞蹈。在此,建议大家(再)看看IBM前任董事长路·郭士纳所写的《谁说大象不会跳舞》。2. 危机改写轻重资产的优劣。大企业家大业大、组织庞大、资产厚重、业务广泛、人员众多,但是,所有这些业已形成和积淀下来的广义(重)资产,在变革、转型和升级时很可能成为包袱,小企业反而可以轻装上阵。3. 危机倒逼线上业务兴旺。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在线下实体经济的疆域里,很多大企业已将自身打造成实力雄厚的商业帝国。现在,危机倒逼企业更多地开展线上业务、发展数字经济。在线上业务和数字经济方面,中小企业和以前很难撼动其地位的大企业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这对中小企业何其有幸!4. 危机兴盛了新业态。出于安全和健康考量,疫情危机使消费者害怕外出购物,但生活用品具有“刚需+高频”特征,不能外出购物只好网上购物。须知,要培育一个新市场,兴盛一种业态,特别是诱导强化消费者养成一种消费习惯,是一件成本巨大且需要漫长时间才能实现的事。然而,危机却替我们在几乎没有任何投入的情形下迅速培育了市场,转变升级了消费者的习惯。事实上,先后两场疫情危机在不经意间催生并兴隆了中国“网购”这种新业态。如果说2003年的SARS疫情催生了网络新生代的小众网购,今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疫情,则兴盛了大行其道的大众网购。5. 危机“开路”,“助力”解决变革或平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企业内部而言,危机之“机”还体现在,常态下发动变革推动转型阻力巨大,想解决本该解决的问题也缺乏动力。危机降临没有退路,借力危机开路,自我革命,革故鼎新,置之死地而后生,实现凤凰涅磐。危机之“机”还有很多,恕不一一赘述。风险管理理论学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著有享誉世界的五部曲:《随机漫步的傻瓜》、《黑天鹅》、《智慧与魔咒》、《反脆弱》和《非对称风险》。在《反脆弱》中塔勒布提出一个十分有见地的观点:脆弱的反面,不是坚强、坚韧或强固,而是反脆弱,即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借势而变,完成颠覆性变革,创造新未来。诸位要善于从危机中挖掘、提炼隐藏其中的机遇,并敏锐把握这些稍纵即逝的机遇。第三,危机是“门”和“窗”。上帝很公平,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又打开了一扇窗。这里的“关门”是“危”,“开窗”是“机”。只不过门是真切实在地关上了,窗却并非显而易见,要靠慧眼洞见发现,要设法找到这扇窗并将其推开。此次疫情倒逼生产生活方式加速朝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或将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中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时间节点。疫情危机后具体有哪些机遇呢?

一是,医疗健康、生物医药等大健康产业。这次疫情刺激医疗器械产品和以医疗卫生防疫为主的医药产业,以及健康养生保健产业的大发展,保险业借此机遇也将升级发展,这当中有非常大的机会。二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像武汉、上海、北京这样的特大型、超大型城市,在诸如疫情等极端情况下也不能停摆,这就倒逼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加速大数据中心和5G基站建设,加速以高速、移动、安全、泛在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基础条件建设,加快推进诸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基本设施建设。三是,制造业的产业互联网化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机器人、无人机等新技术、新业态将加速应用和普及。四是,传统行业产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以电商为代表的“平台经济”将成为面向消费者终端行业的主流,以传统产业数字化为特征的复合型数字经济将表现出强劲发展势头,线上线下融合运营的OMO将大行其道。特别是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直播、远程协助、云游戏、线上教育、视频会议、知识付费、C端免费电影、自助零售、生鲜电商、自助配送等线上服务业,可望迎来井喷式黄金发展期。五是,“第三空间”机遇无穷。随着5G、AI、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VR/AR/MR)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社交软件和平台的日益成熟,人们对家庭(第一空间)、职场(第二空间)之外的“第三空间”,给予了越来越高的期待,如何提升在“第三空间”学习生活、休闲娱乐的品质,存在无穷商机。

诸位结合自身所在产业、行业和企业特色,定会发现更多机遇。若能充分把握这些机会(遇),必将大有可为。

徐飞: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对于企业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徐飞认为重点不是在“数字化”上,而是在“转型”上。当下所处的时代可称为“ABC”时代(A是人工智能,B是大数据,C是云计算),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数字化。现在,资源、要素、平台、渠道、技术、流程等几乎全都数字化了,数据已然成为企业创新的燃料,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势在必然。时至今日,问题已不是要不要数字化转型,而是如何加速数字化转型。从供给侧的角度讲,企业需要的硬件、软件、网络、技术、平台,其供给已相当充分,关键是如何结合业务,让数字化真正为企业赋能。撇开业务谈数字化毫无意义,因为数字化仅仅是工具、手段、途径,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为企业转型、升级、赋能和价值创造,让企业获得可持续的核心竞争能力。千万不要本末倒置,把工具、手段异化为目的。

在此,郑重向诸位推荐史蒂夫·布朗(Steve Brown)新近出版的《创新的最后通牒》(The Innovation Ultimatum)。作者指出,连接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有六大关键技术,分别是1.人工智能,2.传感器和物联网,3.自主机器:机器人、cobot、无人机和自动驾驶车辆,4.分布式账本和区块链,5.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6.5G网络与卫星星座。作者强调指出,这六大技术是创新者的调色板,必将重塑21世纪20年代的每一项业务。

个人以为,在这六大技术外,还应加上量子计算QC (Quantum Computing)。人工智能+5G+量子计算,已将也必将持续给各行业带来深刻变革,5G、AI、QC三位一体,如虎添翼。其中5G解决网络基础设施问题,AI解决“算法”问题,而量子计算解决“算力”问题。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时,要高度关切这七(6+1)大技术,并切实将这些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此时此刻,各行各业正在过“严冬”,怎么过冬?有三招:冬眠、冬泳、冬猎。冬眠自不待言:既然无事可做,那就充分休息,养精蓄锐。冬眠还有一层意思,既然不能开源,那就极限节流:在维持基本生命体征的前提下,把能耗降到最低,争取活着熬到春天;冬泳,就是强身健体,固本培元,修炼内功;冬猎,就是冬季打猎。一些猎物在冬季照样出没,冬季或许成为好猎手斩获的季节。怎么从冬眠到冬泳,再到冬猎?诸位应好加思考和利用。谨记,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