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脑科学专家的一句话,在家长群里面可谓引发了掀然大波。
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脑科学家冯建峰语出惊人:小孩子睡懒觉没坏处,八小时以上睡眠更有利于大脑发育。
家长不禁给闹糊涂了:这在过去可是以“睡眠八小时”作为睡觉的金标准,从我小时候就知道这个道理,从来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
还有的家长忧心忡忡:古籍里面还训导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我们家一直教育小孩早睡早起,不能贪睡。
等于说,大伙儿奉为圭臬的金科玉律,也有错的时候?
关于睡眠质量的问题,相信大家从各种渠道看见过的分析已经比较丰富了,不过睡眠作为人体最重要的生理活动之一,直接关系身心健康,事关重大,不妨再多唠叨几句。
爱睡懒觉是现代人的通病
相信历经过高中三年的同志们都对那段苦难行军心有余悸——从早上五六点就得起床,七点刚过就开始了早自习,八点准时开课,一整天泡在文山书海中,整个人对休息充满了渴求,抱着铁皮文具盒都能美美地睡上一觉。
包括进入职场的各位小年轻们,还不要说享受都市夜生活了,每天从繁重的文牍工作中解脱出来,好不容易有个双休,哪个早晨不想睡到九点半以后的?
趴伏、蜷缩、侧躺、四仰八叉……掀开职场人的被窝,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睡姿,隐隐约约就能看到社会分工给大伙儿留下的印记。
可见,爱睡懒觉并不是大家不爱奋斗,而是奋斗时间太久,是时候做一些补偿了。
话说回来,小孩应该睡多久?这个恐怕大部分人都没有完善的概念。
那要看是多大的孩子了。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专门制作了一份“睡眠时间参考表”,其中青年人(18-25岁)、成年人(26-64岁)所需要的睡眠参考值基本是7-9个小时,老年人(65岁以上)需要的相对少一丁点,大概有七八个小时就比较够了——看来“老年人觉轻”并不是瞎说的。
当然,这份表也专门指出了对于婴幼儿乃至青少年阶段的睡眠参考值:3个月前的初生婴儿每日需要多达17小时的睡眠,一般不低于14小时;
不足一岁的婴幼儿则需要12-15个钟头的优质睡眠;
一两岁的婴幼儿正值学步时段,运动量相对大一些,睡眠时长至少要保证11-14小时;
三五岁的学龄前儿童则一般控制在10-13小时;
小学阶段作息时间相当规律,起居饮食大都跟着学校的章程走,全国通行,不过父母也不能掉以轻心,应该确保孩子有9-11小时的睡眠,进入初中、高中时期,正值青少年朝气蓬勃,睡眠才真正进入“黄金八小时”的阶段。
现在学业压力极大,照着同龄人竞争水平和课后作业布置量多寡,8小时也是很难保证的。
这份表的设计相当科学,成年人的世界咱们暂且不论,学生时代的睡眠——尤其是少年儿童时期所需要的睡眠时长其实远不止8小时。可是,孩子的睡眠时长真能保证吗?
人民日报曾经发布过一份调查报告:超过六成青少年儿童的睡眠时长,连8小时都无法保证。8.6%的孩子,每周有四天都在以高强度智力活动对抗家庭作业,直至夜间11点。
说来说去,也难怪孩子爱睡懒觉,这点时长根本就不够——懒觉多半是针对周六周日上半天而言,工作日上学可不能迟到,想赖床也没这条件。
孩子睡不够,真会捅大娄子
目前科学界公认的一点:睡得久、睡得香,孩子的中枢神经系统就能稳健茁壮成长。要是睡不足觉,中枢神经系统老是维持运转,就好比高压锅持续添火加压,内胆再结实,总有撑破的那一天。
中科院的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在京、杭两地幼儿园分别随机抽取了约100名学龄前儿童,采用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来测试孩子们的听觉词汇能力,以“呈现图片到报送词汇到选择与词汇意思相同的图片”的操作流程,计量孩子们的语言能力。
随后,科学家还对这批孩童进行了图片划消测试(PDTP)和空间工作记忆任务,测试内容涵盖了注意力持续性、注意力稳定性、记忆广度等。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记录下这批孩子白天、夜间的睡眠次数与睡眠总时长。
前人研究证实,白天睡眠时长与各项认知测试得分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换句话说,白天的午睡对认知功能提升作用并不明显。
这倒不能说明午睡就没用,相反,午睡不仅能大大缓解人体脊柱的竖向压力,还为上午和下午的事务性工作做了完美衔接,承前启后,功劳不小。
而晚上睡眠时长则极端重要:它与工作记忆广度、图片划消测试关联十分密切。
可见,孩子睡觉时长必须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家长千万不能依照自己现年龄段的经验来推广至下一代的身上,孩子本来就需要比大人更久的睡眠时间。
那么,为什么孩子需要的时间就得长一些呢?孩子多睡一两个小时,有什么切实的好处吗?
孩子爱睡懒觉的好处,令人意想不到
前面说过,充足的睡眠能确保孩子在认知能力上维持良好状态。以健康的大脑应对大量知识摄入,则睡眠的过程无异于“磨刀”的步骤。
其实,科学家早就在幼鼠身上进行了反向测试:从行为学角度观察三周龄的幼鼠,对其执行“睡眠剥夺”,并采用经典的水迷宫测试评价睡眠剥夺后幼鼠的空间参考记忆功能是否维持如昔。这一实验不仅指出睡眠剥夺造成幼鼠的空间参考记忆严重受损,并且,即便后期恢复了良好睡眠,幼鼠的学习记忆功能仍旧无法复健这意味着睡眠剥夺对学习记忆功能的损伤是不可逆的。
用在人身上也一样:在孩子的年龄段,该睡就得让他睡,睡足了才不耽误事,过了这个村,可就没有这个店了。
当然,睡觉的好处还远不止此一种。
有两个好处,是很多人意料不到的。其中之一就是避免孩子长成“小胖子”。
这话从何说起呢?原来,在孩子的婴幼儿期间,其身体的脂肪水平会呈现“上升-稳定-下降至谷底-二次增长”的波动过程,在孩子3-8岁期间,脂肪水平的第二次升高被称为“脂肪重聚(AR)”现象。
根据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水平调查可知,骨骼肌、蛋白质、体脂肪、肌肉含量等各项身体成分与睡眠质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睡眠时间如果不够,更容易导致肥胖,睡眠时间越短,脂肪含量异常累积的可能性越大。
从本质上讲,睡眠时长也是昼夜节律的一个维度,生物钟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时时刻刻调控着你我的脂质合成运输、分解代谢,进而就控制了我们的睡眠、饮食。
目前一般认为,昼夜节律发号施令的指挥部位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睡眠不足会扰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通路,使得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水平异常升高、皮质醇水平紊乱,进而导致肥胖、血脂、血压群魔乱舞,人体的健康防线就此崩溃。
另一方面,睡眠时长还直接影响到小孩的心理健康。
儿童睡眠还跟心理行为问题有相当重大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品行表现、情绪调节、亲社会行为等方面。
研究人员初步判明,睡眠时间太短,前额叶皮质与杏仁核的联系会减弱,负面情绪更容易积累,且刺激性效果更为显著。
尤其是托付给幼儿园的学龄前孩童,午睡是由学校统一安排的,一般时长都能保证至少一小时。
但是,孩子回到家之后,由于父母辛勤工作,到晚间对孩子的关心可能不够,如果只是单纯机械式地勒令孩子几点上床,很可能难以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加重孩子对家长教导的逆反心理。
更多的休息时间意味着更充裕的“充电”时间,更多的势能积蓄过程,让孩子多睡一会绝非溺爱和放纵,只有尊重科学规律,才能让睡眠时间不算虚度。
[1] 黄逸. 3~6岁幼儿身体成分发育特征及其与身体活动和睡眠的关联性分析[D]. 北京体育大学,2019.
[2] 寇妍. 儿童睡眠时间与体格发育关系的系统评价[D]. 重庆医科大学,2011.
[3] 徐小雨,曾霞,李秀红 等. 广州市小学生睡眠时长与心理行为问题的非线性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019.
[4] 沈晓明,江帆,李生慧 等. 睡眠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及其应用[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