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健康 >

什么体质最怕冷?体质问题可以调理吗?

更新日期:2021-01-09 14:19

冷!冷!冷!

 

不管多少件衣服加持,多少张被子上盖,都是大写的“冷”!

 

一样的天气,为什么身子总是比别人“慢热”?说到底,就是体质问题!

 

什么体质最怕冷?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怕冷体质?体质问题可以调理吗?

 

 

阳虚质会怕冷

 

中医认为,阳气不足者,则血脉运行不畅,无法到达四肢,致令四肢不温,久捂无用。阳气不足,即为阳虚质。尽管阳虚质之下仍有多种分型,但普遍认为,阳虚者常有下列特征:

 

1、怕冷。

 

2、痛经。每次大姨妈来,都痛个不行;

 

3、同时可能伴有肥胖、失眠等症状

一到冬天,盖被子都暖不热!这种怕冷体质,你知道怎么调理吗?

阳虚的中医辨证

 

临床表现:形体肥胖,面色少华、白光白,毛发易脱落,肤色柔白,两目胞色晦暗,鼻头冷或色微青,口唇色淡红,形寒肢冷,倦怠,背部或脘部怕冷,多喜偏热食物,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舌象:质淡胖,边有齿印,苔白。

 

脉象:沉或弱。

 

中医如何辨证调理阳虚质?

 

许多女性朋友由于长期在开空调的办公室内工作,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阳虚的症状。对此,李淑云主任提出几点调理建议。

 

内治法

 

内治以中药调理为主,但应遵循个体化辨证分型治疗,针对自身量身用药。

 

阳虚临床上常见心阳虚、脾阳虚和肾阳虚。

 

1、心阳虚

 

症状:出现心悸心慌,或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晚上失眠多梦,心神不宁,舌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

 

治法:温补心阳。

 

方药:保元煎(黄芪、人参、甘草、肉桂)

 

2、脾阳虚

 

症状:纳呆便溏,肠鸣,腹中冷痛,外感寒、湿之邪或进寒凉菜饮食则加剧,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或有齿痕。

 

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附子理中汤(干姜、附子、人参、白术、炙甘草)

 

3、肾阳虚

 

症状:常见腰背酸痛,畏寒怕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泻泄,尿频、遗精或阳痿,舌淡苔白,脉沉迟细弱无力。

 

治法:温补肾阳。

 

方药:右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肉桂、杜仲、当归、制附子)

 

外治法

 

同时,阳虚者还可采取一些简单的外治法,效果也十分明显。

 

目前常见的有:暖宫贴、贴脐疗法、足浴以及火龙灸

 

4、暖宫贴

 

有活血化瘀,温经止痛,调和气血,治疗炎症,养护卵巢,促进子宫收缩,全面调理女性生殖系统的功效。适合阳虚痛经的女性。

 

5、贴脐疗法

 

选用温阳的药物,如:肉桂,小茴香,吴茱萸等药材研磨成末,热敷于神阙穴上。通过药物对神阙穴的作用,疏通经脉,调理人体脏腑功能,从而防病治病。

 

6、足浴

 

热水泡脚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驱除寒冷,促进代谢,最终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7、火龙灸

 

督脉为“阳脉之海”,火龙灸通过对督脉进行温热及药力刺激而达到激发经气、温通气血、通络开痹、活血化瘀、调和脏腑阴阳、强壮元阳、透邪外出等功效,有防病治病、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常用食疗方

 

当归羊肉汤

一到冬天,盖被子都暖不热!这种怕冷体质,你知道怎么调理吗?

材料:羊肉一斤,当归一两,生姜二两。

 

功效:羊肉是滋补之佳品,其性味甘,温;能养肝补虚,善治虚劳赢瘦、产后虚冷、腹痛;当归补血调经,活血行滞,以增强羊肉补虚温肝之力;使该汤既补血活血,又能止痛。加上生姜温散,以助羊肉散寒暖胃,又可辟除羊肉之膻味。合而为汤,温补肝血,散寒调经止痛。

 

做法:羊肉洗净、切块,用开水拖过,沥干水;当归、生姜分别用清水洗净,生姜切片。将生姜下锅内略炒片刻,再倒入羊肉炒至血水干,铲起,与当归同放砂煲内,加开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2--3小时,调味供用。

 

健脾祛湿粥

一到冬天,盖被子都暖不热!这种怕冷体质,你知道怎么调理吗?

材料:党参、黄芪、苍术、白术、薏苡仁、芡实、红豆、陈皮

 

做法:先清洗,再浸泡约1个小时,煲粥或者煲龙骨。

 

日常护理

 

1、适当运动

 

运动可以升发阳气,尤其推荐简单易学的八段锦。

 

八段锦以调和阴阳、通理三焦为主,整套动作以动入静、以静入动、动静皆宜,且顺乎五形、发其生机、神奇变化、通和上下、和畅气血、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消内生之百病;可补其不足、泻其多余,消长之道,妙用无穷。

一到冬天,盖被子都暖不热!这种怕冷体质,你知道怎么调理吗?

2、衣食住行

 

除此之外,阳虚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受凉,注意天气变化,多添衣物,特别注意腹部保暖;

 

清淡温热饮食,避免寒冷、刺激、油腻等食物,注意饮食多样化,保证营养;

 

尽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劳累和熬夜,适当运动,调节心情,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时刻注意观察个人的病情变化,可以自己采取一些措施预防和治疗,严重时必须要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