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糖友朋友留言,说当地的海鲜进入肥美期了,自己可不可以吃螃蟹、虾、鱼类等海鲜,担心吃了会对血糖控制不利,也想如果能吃,问问应该注意什么。
笔者自己这几天也正惦记着螃蟹呢,秋季的海螃蟹特别肥美新鲜,最为酷爱螃蟹的我来说,这可真是个幸福的季节,那么糖尿病人群是否同样可以大饱口福?
今天这篇文章,就跟大家分享下关于糖尿病患者能否吃螃蟹、虾、鱼等海鲜、鱼类的问题。
吃螃蟹等海鲜会不会影响血糖?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会导致血糖升高。
血糖,也就是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其主要来自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与其他糖类,还有一小部分是由脂肪、蛋白质在体内转变而来。
从这个角度来说,鱼、虾、螃蟹等海鲜对血糖的影响并不会很大,因为它们的糖类(碳水化合物)含量很低,例如每百克的虾、螃蟹分别为3.0克与4.7克,而各种海鱼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更低,大部分都在3%以下。
再加上它们都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其在胃部的吸收消化速度比较慢,更不会引起血糖大幅度的波动。
当然,说到这里不得不补充一句,绝大部分食物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只是主食薯类含量多一些,肉类、鱼类、海鲜及蔬菜会少一些而已,我们又不可能因为担心血糖而什么都不吃,所以选择相对对血糖影响小才是重点,因此对于糖友们来说,鱼、虾、螃蟹等海鲜、鱼类是可以吃的。
吃海鲜或鱼类会不会对血脂或体重控制不利?
一些糖友很害怕吃海鲜,除了觉得可能会对血糖不利,还认为它们可能对血脂和体重不利。
但实际上,海鲜和鱼类作为我们日常饮食中肉类的食物,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只要不敞开了吃,正常量的摄入对血脂和体重并不会产生不利的结果。
海鲜、鱼类都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之一,相较于猪牛羊等畜类肉,它们含有的饱和脂肪(对血脂不利的脂肪)更低,而不饱和脂肪酸(对血脂调节有利的)含量却相对高一些,而且鱼类、海鲜的肉质细腻,其中的蛋白质消化率高达87~98%,总脂肪含量在1~3%左右,低于肉类的10~15%。
而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异常的问题,即便现阶段血脂不高,控制好血脂也是长期的一个目标,因为有这样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鱼类海鲜的优势更明显。
这个观点,与在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中,对糖尿病患者肉类的选择的建议类似:
常吃鱼、禽,适量吃畜肉,减少肥肉摄入。
《中国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截图
有朋友可能会问了,那为什么我吃了虾血糖就高了?
我还真遇到过这种情况,婆婆住院时,邻床的阿姨就是一个糖尿病患者,病程已经有十几年了,一次聊天中她说,她从不敢吃肉类和海鲜,前几天吃了几个虾,餐后血糖就超15了,真的不敢吃啊。
我很疑惑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深入交流时才发现,阿姨吃虾的那天,主食吃的是热过一次的白米饭,用水又过了一遍,吃了几块咸菜,还有就是虾,而且是闺女做的红烧大虾。
这样一来,问题就很明显了,阿姨之所以吃虾后餐后血糖爆表,可不能完全归罪于虾本身啊,不仅虾的做法有问题,放了过多的糖和油,而且当餐又没有吃任何蔬菜来平衡血糖,加之主食吃了一大碗泡水的白米饭,血糖不高才奇怪。
所以,这里也特别提醒各位糖友,如果有时吃了什么导致血糖波动特别大,不仅要自查下吃的食物及当餐的搭配是否合理,也要关注烹调方式是否有问题。
虽然螃蟹、鱼类和虾等海鲜糖友们可以吃,但还是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点:量
量真的很重要,可能每个糖友都深有体会,再好的食物,一次性吃的太多,都不是什么好事,螃蟹等海鲜鱼类也是如此。
虽然它们对血糖的影响不太大,但不能忽略的是它们依旧含有一定量的胆固醇和脂肪,特别是螃蟹(125mg)、虾(135mg)的胆固醇要比海鱼类高一些(河蟹更高),如果大量的吃,容易对血脂胆固醇产生不利影响,对尿酸的控制同样不利。
同时研究表明,高蛋白饮食会增加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适量很重要。
一般建议糖友们每日肉类的摄入总量在100~150克(2~3两)为宜,这其中包含了海鲜鱼类及各种瘦肉,如果条件允许,每周三次鱼类最为适宜。
如果肉类摄入的过少,不糖友们也不好,因为糖尿病疾病的特点会导致蛋白质消耗增加、合成减少,如果完全不吃各种肉类,那么很容易面临蛋白质缺乏的问题,从而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免疫、肌肉等各系统功能。
第二点: 烹调方式
这也是有些糖友容易忽略的问题,烹调方式会直接决定一种食材对血糖的影响,建议糖友们日常以清淡少油的烹调方式来做,切勿选择红烧、勾芡、糖醋等方式,海鲜鱼类以清蒸的方式为优选,不仅可以保留它们的鲜美,还不会额外的摄入过多的食用油、糖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