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天气预报网 > 天气生活 > 健康 >

个方法,判断运动性疲劳

更新日期:2020-08-08 17:45

运动性疲劳:一种生理现象

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运动过度而引发身体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是人体运动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运动性疲劳会降低神经肌肉控制和稳定能力,过度疲劳还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引起各种运动损伤,甚至影响身体健康。

哪些人易发生运动性疲劳

随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压力不断增大、竞争日趋激烈,一些人虽无明显疾患,却常常感到疲劳。这些人如果从事运动锻炼,很容易出现运动性疲劳。据研究,老年人、体弱者、过度的脑力或体力劳动者、过度用眼者,以及有肥胖或消瘦、睡眠问题、心理问题、营养不良等的人,都属于易发生运动性疲劳的“高危人群”。

不同运动方式,疲劳原因不同

因运动方式的不同,运动性疲劳常常产生不同的症状:如激烈运动后常出现肌肉酸痛、周身乏力和工作能力下降;棋牌类运动后常出现头昏脑涨和反应迟钝;等等。在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中,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是密切联系的,故运动性疲劳是身心的疲劳。

4个方法,判断运动性疲劳

1. 测定运动中的心率:心率是评定运动性疲劳的简易指标之一。一般常用基础心率、运动后即刻心率和恢复期心率判断疲劳程度。基础心率是指清晨、清醒、起床前静息状态下的心率,一般相对稳定。如果大运动量训练后,经过一夜恢复,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5~10次/分以上,可认为疲劳尚未恢复,有疲劳积累现象。若在完成同样定量负荷时,每次运动后即刻心率越来越快,表示机体功能下降,有疲劳累积现象。定量负荷运动后,心率恢复时间延长,也表明机体已处于疲劳状态。

2. 观察法:在锻炼中观察自己的反应,若出现烦躁、面色苍白、眼神无光、打哈欠、反应迟钝、协调性降低、注意力不集中和运动能力下降等症状,即使只出现了部分症状,也有运动量过大的嫌疑,可断定为运动性疲劳。此时应及时调整运动量,防患于未然。

3. 主观感觉:主观体力感觉等级是判断疲劳的重要指标。运动时,来自肌肉、呼吸和心血管方面的刺激,都会传到大脑皮质而引起感觉系统应激。如果自己感觉不想运动了,就应适可而止。

4. 肌肉僵硬度:当骨骼肌出现疲劳时,肌肉收缩能力和放松能力均下降,往往导致肌肉不能充分放松,僵硬度增加。日常锻炼时,可通过对肌肉僵硬度的监测,确定自己是否处于疲劳状态。

此外,还有肌力测试、生化指标检测、肌电图、心电图和脑电图等较为复杂的运动性疲劳判定方法。

4个方法,调节好运动性疲劳

适度的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若能施以合理的恢复手段,可及时消除运动性疲劳,并促使功能的恢复和提高。已处于运动性疲劳状态者,可采取以下手段消除运动性疲劳。

1. 睡眠和热水浴:睡眠对人体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可使精神和体力得到充分恢复。热水浴可加速身体的血液循环,提高对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效率,对消除机体疲劳有明显作用。

2. 变换活动部位和调整运动强度:有实验研究发现,在右手握测力器至疲劳后,以左手继续工作来代替安静休息,能使右手恢复更迅速,更完全。快跑之后以慢跑或行走代替安静休息,也能更快消除疲劳。

3. 整理活动:在运动后做一些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放松练习,可以减少肌肉的延迟性酸痛,有助于消除疲劳。切忌大强度运动后不做整理活动。如长时间快跑之后站立不动,血液在下肢淤积,可能会造成上肢和头部的暂时性贫血,甚至出现“重力性休克”。

4. 医疗手段:在大强度和大运动量负荷锻炼之后,采用按摩、理疗、吸氧和针灸等医学手段,能更好地起到消除疲劳的作用。训练前后做肌肉拉伸,跑步后让同伴赤脚轻踩下肢,对加速恢复都有较好效果。此外,一些中医药手段和营养性手段也是加速机体恢复的有效途径。